最近和基地打交道打得多,一些所謂的“商業機密”,周至也比較清楚了。
長二捆火箭,也就是長征二號E型火箭,還有發射中心與之配套的二號發射臺,本身就是為了替美國休斯公司發射衛星量身定製的。
國家從這趟生意當中賺了幾億美元,這裡邊最大的費用其實應該是前期的設計生產費用,現在已經實現了盈利。
工程製造就是那麼一回事兒,同樣的東西造得越多成本就越低,據周至所知在完成休斯公司的發射任務後,長二捆就陷入了“無單可接”的情況,國家也很快完成了航天系統的升級,長二捆被新型火箭所代替。
所以按照正常的歷史記憶,去年先失敗後成功的那次發射,其實就是長二捆的最後一次發射。
現在的長二捆在基地完成流程管理體系的全面升級後,質量有了長足的保證,從此再無發射任務,過幾年變成文物,周至不由得感覺惋惜。
而且周至沒記錯的話,上次爆炸的那顆衛星,是中國為巴鐵發射的,那顆衛星好死不死,剛好是一顆通訊衛星。
還是那句話,工程製造就是那麼一回事兒,同樣的東西造得越多成本就越低,要是讓李家委託國內進行設計生產,再透過長二捆發射……
越想越覺得這是個好主意,給巴鐵發射的那枚衛星肯定要重新設計製造,本身需要資金投入並且降低成本;長二捆已經成熟,當然也希望有更多的發射任務來賺錢;自己這邊也的確有更多更好的衛星通訊服務需求……李老二這個主意對於所有人來說,都相當於瞌睡時送來的枕頭。
惟一的問題就是衛星的質量和功效問題。
不過周至是真不擔心這一塊,中國軍工在別的方面可能尚屬一般,那是因為在曾經的一段歲月裡中斷了研發,現在急需迎頭趕上。
可是航天技術卻是國家在最困難時期都沒有放棄的五大科技專案之一,這裡邊既包含了衛星技術,也包含了火箭技術。
可以說是一直位居世界領先地位,基本不如何落後。
唯一的問題就是缺錢,缺到沒法將最新的科技產品投入到運用當中,就好像後世印度的光輝戰機一樣,只能在圖紙上進行迭代。
休斯公司給澳大利亞造星那是幾千萬美元一顆,加上發射費用上億,但是周至覺得港島李家委託國內設計並且發射的話,怎麼著也要打個骨折。
畢竟對於現在的長二捆來說,多發射一次就是淨賺一次。
衛星也是如此,能夠將圖紙落實成實物,就可以進行除錯和實驗,對於技術進步是有長足意義的,光畫不練,最後可能真的就落後了。
“聽你這麼一說,這事兒好像能成,但是也挺複雜哈?”李老三說道。
“複雜肯定複雜。”周至說道:“光有硬體還不行,還要有配套的落地服務。”
“所以我的建議是我們出錢,委託科學院進行設計,基地負責發射,再委託你哥的長江電信負責運營和接入國際衛星網路。”
“具體的通道申請什麼的都由他負責。”
“那我現在就打電話。”李老三摸出了大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