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番外篇 三國外中國歷史精銳部隊(一)

這是小白從網上搜集資料整理而來,從公元前四五世紀到公元十八九世紀,兩千五百多年的跨度實在沒必要再排名次,試問兩千年前的科技和兩千年後的有沒有可比性?所以以下內容只是按照出現時間排名,沒有任何主觀性,這些番外篇主要是讓書友兄弟更好地瞭解以後本書的內容,畢竟這些精銳部隊都會出現的。

……………………………………………………………………………………

春秋戰國四大精銳部隊:

一、秦國鐵鷹銳士

對於這支部隊的評價,那是相當的高,“劍術馬戰步戰陣戰皆精”,就是說上馬下馬都行,單挑群毆都行,也就相當於美國的海豹突擊隊,海陸空三棲,幾乎全能,也是當時四大精銳部隊裡最強的一支部隊。

當時,步兵以魏國武卒最為精銳,天下呼之為“魏武卒”;騎戰則以趙國的“胡刀騎士”和齊國的“技擊騎士”並稱精銳;商鞅變法後,秦國新軍在收復河西的大戰中橫空出世,被天下驚呼為“銳士”。

老秦軍時期,鐵鷹劍士便名聞天下,全軍也只有堪堪百餘人,司馬錯做上將軍後,在保留鐵鷹劍士簡拔制的同時,創立了鐵鷹銳士制。這鐵鷹銳士不單劍術超凡,且要馬戰步戰一樣精通,任何兵器到手也都是一樣嫻熟。

秦國變法後的新軍在收復河西的大戰中橫空出世,被天下驚呼為“銳士”。司馬錯便借這個名號創立了鐵鷹銳士:下馬步戰以超越魏武卒為準,上馬騎戰以超越趙齊騎士與與匈奴胡騎為準,而這些標準,也的確都做到了。

鐵鷹銳士的簡拔方法極為苛刻:首先是體魄;吳起當年訓練魏武卒手執一支長矛、身背二十支長箭與一張鐵胎硬弓、同時攜帶三天軍食,總重約五十餘斤,連續疾行一百里還能立即投入激戰者,方可為武卒。

司馬錯則在此之外又增添了全副甲冑、一口闊身短劍、一把精鐵匕首與一面牛皮盾牌,總重約在八十餘斤;此關透過,方能進入各種較武;步戰較武要在秦國新軍的步軍中名列一流,騎戰較武要在秦軍新軍的騎兵中名列一流;個人簡拔過關後,還要過以各種陣式結陣而戰的陣戰關,過各種兵器的較武關。

如此一一下來,凡能成為鐵鷹銳士者,個個都是無敵勇士!秦國新軍二十萬,鐵鷹銳士卻堪堪只有一千六百人,是真正的百裡挑一還不止,而其中一半都在白起的千人隊。

秦國銳士可以以一敵十魏武卒,《荀子》中曾對秦國軍事實力有過高度評價:“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二、魏國武卒

“魏武卒”是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吳起當年訓練魏武卒,“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這些上文出現過,不再多說。

吳起率領魏武卒征戰南征北戰,創下了“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不分勝負)”的奇功偉績。

三十年來,吳起率領魏武卒攻下函谷關,大大小小歷經六十四戰,奪取了秦國黃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將秦國壓縮到了華山以西的狹長地帶。

根據“吳子·勵士“裡的記載,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創造了五萬人,兼(加)車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眾的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所以魏武卒最鼎盛的時候應該是滿員大概五萬人左右。

魏武卒是當世的步戰士兵除了秦國鐵鷹銳士外,最為精銳和彪悍的。

三、趙國胡刀騎士

漢族的人打仗,原來都是用車,將官們乘車,每輛車後跟幾十名步兵。車是計算兵力和國力的單位,如所謂“千乘之國”,“萬乘之國”,一乘就是一輛兵車。

但當時的胡人(匈奴打仗是用騎兵,比較起來,胡人的騎兵比漢人的兵車機動、輕便得多,趙武靈王鑑於這種情況,在趙國也練騎兵,叫趙國人都學騎射,這在鞏固國防上有重大的改革意義。可是要學胡人騎馬,必須改穿胡人便於騎馬的衣服。武靈王叫當時的貴族大臣都改穿胡人的衣服,這就叫“易胡服”,而其中精銳則稱為胡刀騎士。

四、齊國技擊騎士

戰國軍陣的複雜化也要求軍事訓練的經常化,當時的軍陣已相當複雜,有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之陣、雁行之陣、鉤行之陣、玄襄之陣、火陣、水陣等各種形式。並且每一處軍陣又有“圓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等多種變化。

士卒只有熟練掌握軍陣陣法,才能執戈上陣,從事戰鬥。如果士卒缺乏訓練,不掌握軍陣作戰的技能,是註定會吃敗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