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改稱劉協為漢帝了,畢竟他現在確實是皇帝了。)
漢帝聽了面色變了好幾變,愣了半晌後才咬牙切齒道:“逆賊!可惡!”
眾人聽後面面相覷,沉默不語,心中不無對董賊這種篡位行為的不滿。
沉默了片刻,漢帝冷靜下來,對那斥候展開詢問:“董賊稱帝,天理不容,詳細經過全說與朕聽聽!”
這斥候緩了緩氣,又用力深呼吸了一下,才開口道:“末將五日前得知訊息,各路諸侯已全部解散,在各回封地的過程中,袁術還殺死了東郡太守喬瑁,奪取了他的兵力和糧草;董卓於三日前稱帝,自立國號大雍,封李儒為丞相,統領全國軍政大事;呂布為大將軍,統領全國兵馬;李傕為車騎大將軍,張濟為驃騎大將軍,楊奉張繡徐榮等人分別為前後左右將軍,蔡邕為國師;其餘大漢元老各自身居原位。”
漢帝聽了猛地一拍几案,厲聲高叫:“篡漢逆賊,虜去我漢朝元老自立稱帝,是可忍孰不可忍!不伐此賊,我有何面目會見列祖列宗?”
在場各文武沉默不語,只有早已知道這會發生的徐珪拱手獻策:“陛下,董賊縱然可惡,罪大惡極,但如今我等勢力孤小,兵不盈萬,難以與之匹敵;而柴桑城雖然富足不小但仍是百廢待興;諸侯聯盟解散,各回封地,一時難以聚集;依末將看來,當務之急便是等周侗擬詔完畢,詔告各路諸侯後,看他們的反應,若不響應,必有謀反之心,那麼末將願率軍為陛下平反!”
漢帝聽了先是默然,隨後才無奈地點頭:“愛卿言之有理,那為今之計我們該當何為呢?”
“依末將看來,我等不妨等待幾天,觀察各路諸侯的反應,對響應者封賞,對置若罔聞者進行討伐,以儆效尤!”
漢帝聽了皺眉思索,顯然是在斟酌徐珪建議的利弊。
這時包拯出列,拱手道:“陛下,微臣以為不可!”
漢帝愁眉舒展開來:“哦?愛卿說來聽聽,為何不可?”
問的時候還在好奇地打量著包拯額上的小月牙,竟看的入了神。
包拯見漢帝直勾勾地盯著自己,便輕咳一聲:“陛下,徐太守本是漢臣,其餘諸侯也是漢臣,就算他們不響應聖旨,雖說有不臣之心,但也不應該是徐太守出兵討伐;如今我等大敵仍是董卓,若諸侯間自相殘殺,得意地豈不是那國賊?古人有言‘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還請陛下三思。”
徐珪見包拯提出異議,也不惱火,畢竟他知道包大人是一個剛正不阿,不趨炎附勢的人,他有什麼就說什麼;倒是麾下一班戰將頗為不滿,看向這個黑子的眼神中充滿了敵意。
漢帝對包拯的話點頭不止:“包愛卿言之有理,那依你之見如何是好?假如真有諸侯不響應聖旨,莫非要放任他們不管?”
包拯聽了苦苦思索,想不出對策,一時語塞。
徐珪看著包拯蛋疼著的黑臉,心裡暗笑:說到底你的能力是偏向於政治的,謀略不是你的強項,即便你有88的謀略,此時也於事無補了吧?
見場中氣氛有點壓抑,一人出列獻策:“微臣以為徐將軍所言實屬為今之大計,扶漢之良策,一來我等實力不足,著實難以與帶甲百萬的董賊抗衡;二來若聖旨下而不響應者,其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徐將軍如此做也是為了捍衛皇室,保我大漢江山;況且徐將軍只是提出建議,是否討伐還看陛下的最終決定。”說完還看了徐珪一眼。
徐珪會意,心裡感激:他這最後一句是在說明大權在皇上手中,省得皇上猜疑。
果然,漢帝聽了當即下令:“既然如此,便擬詔傳達各位諸侯,相機行事!”
徐珪、李世民和麾下眾將一起跪拜:“皇上聖明!”
只有包拯附和道:“微臣謹遵陛下決斷!”
漢帝聽了很是滿意:“既然如此,各位便退下吧。”
眾人拱手而退,退出時徐珪叫來高寵:“你當初傳授孫策槍法,就不擔心他日與我等為敵嗎?”
高寵笑了笑:“主公多慮了,末將只傳授他馬戰槍法,這一口訣他若能領會自然會變得很強,但即便如此,末將也有把握必勝。”
徐珪聽了笑笑:“如此便好。”
說完便和高寵一路閒談,不知不覺過了很久。
……
一天過後,周侗已經將聖旨抄寫了幾十份,派人送給各路諸侯,靜等他們的反應。
而徐珪則利用這幾日打理柴桑事務,提拔了李長庚和李文忠作為水軍副將,又整理了一下城中兵力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