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斐樂約好試訓交流,秦路打了個車去到高鐵站。
回OMG的時候。
秦路依舊在想新賽季,自己到底要把OMG打造成一支什麼樣的戰隊。
這應該不難理解。
每個隊伍都有自己的風格,有些是基於隊內的核心隊員,有些是基於團隊壓倒一切。
就像觀眾很難把SKT五個人當成一個整體看待。
大家一般預設為這支戰隊的核心是Faker。隊友來來去去更換過了一批,只是粉絲對於Faker的喜愛越來越盛。
那麼OMG呢?
它該怎麼走?
這個問題從秦路選擇加入OMG時,就一直在想。他所期待的、自己回國後執教的第一支戰隊,應該要有兩個字:成熟。
成熟的轉線,成熟的資源交換。
事實上。
秦路真的很關注LPL,世界賽集訓期間,他吐槽IG,正是他想起了“過去”觀賽的那段歲月。
這時候的LPL真的很糙、非常糙。
比賽影片就擺在那,誰都可以翻閱。如果說LCK教條式的進攻有什麼讓秦路不滿意的點。
那麼就是大部分韓式戰隊的回合效率其實很低。
LCK的攻防回合頻率不高,他們很重視發育,很喜歡保著優勢部分蠶食經濟,好聽點叫穩健,不那麼好聽就叫保守。
舉個例子。
EDG玩的也是正統的雙c框架,他們在LPL打出的場均時間比SKT短,難道這能證明EDG比SKT更會雙c運營嘛?
不能。
因為LCK那邊劣勢了,不是很願意拼命。等強隊失誤這種事,成功率很低。反倒是壓迫性失誤,成功率才高。
LCK看起來“焦灼”,那是因為20分鐘就死了的局,隨隨便便也要拖到30分鐘、35分鐘。
如果看過LCK最經典的94分鐘膀胱局。
應該更能理解這種事。
兩支隊伍,十個選手,全部在等對面開團……
當然。
好處在於教練組喜歡強調劣勢避戰運營,如果有人違背策略,下了臺肯定挨噴。當選手被賽區文化馴化,運營理念想不提高都難。
反觀這時候的LPL嘛……
正是確定這樣的打造理念。
秦路才會這樣邀約。
而不是先邀約,再磨合,才知道OMG新賽季主玩什麼。這就是秦路跟其他教練不同的地方。
他也重視磨合,但他知道給予選手訓練方向,會產生怎樣的魔力。
廠長不是一開始就喜歡控圖反蹲。
只是後面穩定了打法,才越發不習慣充當第一波的開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