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在千秋觀學道一年,修為進境極快,不止是搜靈訣修行迅捷,和小草朝夕相處,心情也非常愉悅,真元的積累速度遠超預期,且心思更是透徹,什麼道法都一點就透。
不到半年時間就恢復了金丹修為,且破境後期,再過半年,竟然一舉邁入元嬰!
可惜,遵照白虎神君法旨,陶淵明需要離山了,回到世間弘揚大道,只得和老師賀孚、師兄賀小草依依惜別。
他在千秋觀修行期間,懷仙觀那邊也陸陸續續又收了幾個弟子,有東海何長瑜、潁川荀雍、泰山羊璿之、江陵劉程之,皆為名士,幾人常常在一起談論道法,相互結下了深厚的友情。
除此之外,千秋觀二道長賀竹也收了幾個記名弟子,有淮南太守劉敬宣、散騎常侍張詮、江州主簿龐遵,甚至還有謝氏大族的謝景夷。
上述之輩,大多是慕名而來,都讀了陶淵明那篇桃花源記文字,陶淵明也不知怎麼流傳出去的。
尤其文章最末一句提到的劉子驥訪而不得,引發了大量觀注,都向劉雅打聽其中的究竟,被劉雅一齊帶進了桃花源。
原本陶淵明不是很喜歡和達官顯貴打交道,但老師賀孚轉述白虎神君的話,告訴陶淵明,大道修行不止在己,也要度人,於是陶淵明做了一個決定,接受徵辟,入為江州祭酒,主教化地方。
與此同時,劉雅在涅陽五朵山開館授徒,弘揚搜靈訣功法,與陶淵明一個在野、一個在朝,相得益彰。
搜靈訣對入門的要求極低,但凡稍有資質者皆可修道,這與北方五斗米道,江東上清派、靈寶派、金丹派,江南李家道、帛家道、於君道等形成鮮明對比。
不到兩年光景,懷仙派便在南陽、江州兩地開枝散葉,勢力大漲。
這一日,侍中張玄行船使於江陵,路過陽岐時,見有人踩水而來,立於船邊欲上舟駕,張玄見他登萍渡水而兩足不溼,知是修行高人,於是喜而相納,問其姓字,自稱劉程之。
劉程之、周續之和陶淵明並稱潯陽三隱,素有賢名,張玄也是聽說過的,又問其來意,劉程之道:“偶得魚鮮,料使君舟中當有膾具,是故來耳。”
張玄令人取膾具出來,劉程之拿著個胳膊大的魚簍往外倒,一尾又一尾,足足倒出百八十斤,這才收了簍:“餘者先養著,明日再食。”
一場魚宴,張玄船上百十人皆得享魚膾,皆贊鮮美。張玄問其何以求,劉程之笑答:“只求口腹之慾,無他!”言罷,飄然而去。
張玄為其風度所折,甚為惆悵,環顧左右:“此高人也,吾不能得之,憾事矣!”
隨侍者有王嘉、孫徹、馬儉,俱為樓觀道士,私相議論:“我樓觀一脈,自梁祖飛昇後再複式微,我等居張侍中幕下,存振作之志,惜無尺寸之功,不若往說劉程之來投,也好讓使君高看一眼。”
稟張玄後,張玄大喜:“若說得此人來投,當記三位之功!”當下停船,送三人上岸。
三道追著劉程之行了七、八里,卻始終追之不上,只得高呼:“劉道友慢行,樓觀門下前來拜訪!”
劉程之這才止住腳步,回首笑道:“使君舟中,早見諸位,一直相奇,卻原是樓觀門下,難怪!”
三道都問:“此言何意?”
劉程之道:“我師嘗言,我這一脈,源起樓觀。”
三道大喜:“程之兄也為樓觀弟子?卻不知分屬何脈。”
劉程之道:“我師丁仙姑,乃懷仙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