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紅布廠”春節期間加班加點促生產,上班的工人能夠拿三倍工資,積極性空前。
大幹快上的直接體現就是產量高出計劃的百分之十都不止。
因此廠裡的幹部手裡有了不少靈活度。
回家後,也想好了不放棄加工“雙肩包”生意的張芳芬聽從黃瀚的建議。
她第二天早上就為了落實布料的事找去“東方紅布廠”財務科,找到了已經擔任財務科長的張春梅媽媽。
那是因為“東方紅布廠”原財務科長退休了,張媽媽這位有文憑的副科長兼總賬會計當仁不讓。
張媽媽認識張芳芬,見面後很熱情,聽張芳芬說明來意後立刻寫了報告拿給廠長批。
因此黃瀚家批發到了十二卷“勞動布”,家裡沒有布票買不著布的難題不存在了。
以後的情況一年肯定會比一年好,沒多久布票就會退出歷史舞臺。
黃瀚家買到的“勞動布”不是議價,而是計劃內價格,接近二百塊錢一卷,張芳芬算了算,這些布料足夠做八百隻“雙肩包”。
算下來一隻“雙肩包”的成本不利用布頭也不會超過七塊錢。
以後做出來的“雙肩包”會以十二塊錢一隻的批發價銷售,請成勝利送去滬城徐若男的服裝店裡。
至於徐若男是放在店裡賣,還是拿去南京路沿街叫賣,張芳芬用不著管,滬城何其大也,這一點點產量,賣起來快得很。
想來那時徐若男已經有了營業執照和經營地點,賣“雙肩包”屬於合法經營,即便南京路上的管理嚴格了,徐若男也不會惹麻煩。
“雙肩包”的加工費依舊是一塊錢一隻。
但是方桂蘭和張慧芬都知道用上了正經八百的布料減輕了不少加工難度,她倆肯定能夠賺得更多。
家裡用布料做“雙肩包”後就不存在用布頭時原材料跟不上的情況。
“東方紅布廠”規模不小,一千多工人呢,黃瀚家用的那點布料,對於“東方紅布廠”的產量來說真的是九牛一毛。
張春梅媽媽說了,隔三差五找她買十幾卷布料不成問題。
她以前從來沒有為關係戶找廠領導要過批條,現在一年找領導批兩三次計劃,這點面子還是有的。
況且廠裡生產出來的計劃外布料反正是要賣錢的,黃瀚家給現錢拿現貨,她根本不為難。
只不過再想買布頭得等攢起來才會有。
那是因為整個三水縣的改革方興未艾,“東方紅布廠”也在改革。
領導們加強了質量管控,節約的給予獎勵,浪費的必須賠償,並且提出“萬米無次布,爭當三八紅旗手”的口號。
這些舉措行之有效,果然減少了浪費和次品率,布頭少多了。
蝴蝶效應真的很厲害,沒想到兩年後才強化管理抓效益,鼓勵工人節假日上班一天拿三天加班工資的“東方紅布廠”居然早早地開始了改革。
知道這個訊息後,黃瀚多多少少有點沾沾自喜,去年堅定了沈建華改革的信心,真做到了你好我好大家好呢!
三水縣早發展了接近兩年,不僅僅導致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總體收入都大大提高。
“事竟成飯店”堂吃的生意好做多了,連去年不敢想的正品“勞動布”料子,今年都是唾手可得。
布料跟得上,做出來到“雙肩包”都能夠賣得掉,熱心的張芳芬決定給大伯家的雨兒、雪兒掙外快的機會。
張芳芬趁著飯店沒開張時間多,騎著腳踏車去找了她們,雨兒早就知道方桂蘭幫著三叔家做“雙肩包”賺了三四百塊錢,眼熱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