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因為我初中時代開始,長時間受到心理方面問題的困擾,腦袋裡有無數個問題無法解答,受到自己的攻擊,自信心受挫後,我便開始在學校門口書攤上淘起了有關心理學的書籍,狼吞虎嚥地閱讀起來。
我記得,高三的時候,因為在學校住,我的零花錢多了起來,神經飢餓,可以飽食一頓,餓上好幾頓,心理壓力大,不規律飲食造就的後果,住進醫院。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用省下的錢,在學校門口舊書攤上花了五塊錢,淘到一本黃色硬皮的書叫《基礎心理學》。
這本書,我曾經在我某個老師的書架上看到,我很好奇。卻無法張口問他借。我的腦子裡會有無數的問題,假想出很多,他會問我的問題,我都回答不上來。所以,我覺得,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我要自己花錢買上一本一模一樣的書。
自從我莫名其妙地在教室哭起來之後,我也覺得莫名奇妙。主要的事件是,我突然想坐在最後一排聽課,不想坐在前排的位置上聽課了。可是我卻說不出口,無法正確的表達自己。我知道所有人都是為了我好,可以這些好意讓我無所事從,我感激又感動還自責不已。
“我到底喜歡什麼呢?”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我的數學老師兼班主任開始注意到我,甚至於開始關注高三的同學們的心理狀況,開始讓我們寫週記。很多同學便不能理解,高三時間寶貴的很,數理化一天無數的不能理解困擾著,只有文科生才需要幹這樣的活計,理科生為什麼也要寫週記呢?連我自己也不能理解。
我的腦袋又給我丟擲來了很多問號?曾經明明很喜歡上學和很想要讀書的我,不想上學了,到底喜歡什麼呢?我不讀書又能幹些什麼呢?還可以幹些什麼呢?為什麼會這樣呢?又該怎麼辦呢……
我的腦子裡每一天,都像有無數個小人在找架打,糾纏不休,必須分出高低,或者一個個被我的行為打趴倒地。然後,一個個又在黃昏時刻,在太陽落下之後,安然息鼓。
那時,高三備考的同學們早讀都在努力背誦語文,英語單詞,數學物理化學公式方程等等,我也在努力背,腦子凌亂的時候,依舊忍不住拿著《西方伊索寓言》、《名人傳》、《聖經》等等很多亂七八糟和高考一點關係都沒有的書一個勁地讀,還摘編在週記本上,作為自己的心理收穫。卻不知何時何地那一刻這些都已經刻進了我的血液裡,我的骨子裡。
大學的時候,我一直渴望知道自己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即便後來覺自己活著其實除了增加社會負擔,父母負擔以外,好像目前也沒有什麼意義。所以我便固執己見地致力於深究自己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奇奇怪怪的想法,為此我喜歡上了閱讀有關心理學書籍,比如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的《生活與心理學》、正能量等很多連名字現在也都記不得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