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回
隨著界門混沌主體的鬆散,隨著“壽與天齊”四個發光字的隕落,此前一直被界門遮擋的另一側,終於露出了它的廬山真面目,揭開了它神秘的面紗!
介隱當場瞪圓了雙眼,驚奇地觀望著界門碎裂後的彼岸,那是一個上、下、左、右、前、後一片空曠的白亮世界,刺眼的強光鋪滿了整個空間。一會兒什麼也瞧不見,空間裡,滿世界全是白亮的光在瀰漫;一會兒又隱隱約約的可以看出,白光裡別有洞天,繁星似錦,仙氣綿延。
歷經千辛萬苦,來都來到了這裡,何必再有懼怕的情緒或對未知事物的恐慌?放下心中的包袱,只需再前進一小步,帶著獵奇的心理,帶著執著的追求,帶著堅定的信仰,就可以探索出那片空間裡隱藏的端倪,何樂而不為呢?
介隱思量著、徘徊著、徜徉著、彷徨著,最終,唐叔叔臨終前的遺言給了介隱勇氣,介隱不再猶豫,遵從了自己的憧憬,向著那個看似虛無的空間,緩緩的邁出了他堅實的步伐。
一步,兩步,三步,四步……
觸手可及、近在咫尺的很短的一段距離,介隱卻感覺像是走了幾個世紀那般漫長!
只見,介隱的頭率先鑽入了那個空間的白光迷霧當中,緊接著,介隱的大半個身子也跟著走了進去,最後,終於,介隱的整個身體都完全徹底的陷進到了那個空間裡面去。
這裡,便是傳說中的秘境——“太虛幻境”。
“太虛幻境”乃上古時代天庭遺留在人世間的天庭密庫,好比寰宇中的一個小小的口袋,從界線上去說,與天庭絲毫也不接壤掛鉤,同時,與人間半點也不牽涉關聯,但是從級別、檔次、造詣、水準上去說,這裡就是渡劫羽化以後才有機會到達的仙境,並非隨便一個修煉成熟的凡間物種所能越軌、逾越、超脫、凌駕的普通秘境。
“太虛幻境”之內,浮雲在下,大霧漫空,無山無水,無花無木。
上方遙不可及,白亮的雲霞撒落耀眼的光輝,浩瀚星辰從附近輕掠劃過,僅如擦肩;左方、右方類似於玻璃結構,空曠且透明,身體卻又去不了,只能前後行走,彷彿左、右兩側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結界;後方是沙漠迷宮裡邊,界門被開啟後,兩界可短暫的直接通聯;前方是一處體積不大的圓錐形靈臺,底窄而面寬,類似於蛋筒形狀,而且,靈臺底部沒有支撐到任何受力點,呈漂浮狀態,靈臺上盛放著一壺熱氣騰騰的金丹和一面銅鏡。
看到這圓錐形的靈臺,介隱這才猛然注意到,雖然自己並沒有摔倒或下墜,但是自己的雙腳早已踏空,並沒有踩到任何承力點,似乎重力在這個空間裡已經失去了作用。
介隱走到靈臺邊,拿起了那面銅鏡的手柄,盯著鏡面看了看,同時照了照自己。當介隱看到鏡子裡的自己時,頓時心裡咯噔一下,驚得他渾身一個激靈,那面銅鏡當中所顯示的頭像,並非介隱的真實容貌,而是一隻雙目分邊、彎喙尖尖的雄鷹!
介隱心想: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照妖鏡嗎?竟然能直接照出自己的本體原形,太不可思議、令人費解、匪夷所思了。
隨後,介隱的注意力又被放在銅鏡邊上的那壺金丹所吸引。只見介隱試圖舉起那盞嘴如鴨鵝脖子的壺,怎料,這體積不大的一盞小壺,卻是沉甸甸的,重量大得異常,沉得驚人,幸好,還沒有超出介隱的力氣極限,尚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介隱伸出兩隻手環抱著將壺端起,勉強還扛得住。
只見介隱奮力地撥開壺蓋,眯起一隻眼睛,用另一隻鷹眼順著壺口往裡頭望。
整個裡面金光閃閃的,一粒粒、一顆顆,原來,壺的內部下方全都是大小各異的金丹。
介隱不禁自言自語道:“記得小時候,介子推爺爺就曾向我講起過,金丹是千錘百煉才製成的丹藥精華,是用來吃的,吃了之後會對身體大有補益。但是,可是,介子推爺爺還說過,金丹極難煉成,對爐子及火候有極高的要求,就算僥倖煉成,以人間現存的食材和草藥,也根本煉製不出能使人延年益壽的仙丹珍品。修真之人的修煉,主要分為內丹和外丹。金丹是食品類,屬於外丹,對於修真之人收效甚微。相反,透過領悟內丹來增強功法、修身養性,才是大多數修仙之人都在持之以恆去奮鬥的飛昇之道。那麼,這一壺量這麼大的金丹,我到底吃不吃呢?”
介隱再次陷入了自我矛盾當中,就在這時,他的肚子咕嚕嚕的響了,他的身體器官、功能機理在提醒他,他餓了。
從進入沙漠迷宮時的挖掘,到深入迷宮以後的多輪打鬥,介隱早已飢腸轆轆、真元損耗,現如今,食物就擺在眼前,豈有不吃的道理?
只見介隱做出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的衝動之舉,不管他三七二十一,二話不說,直接抱起那盞壺,將鴨鵝脖子狀的壺嘴對準自己的嘴,插入了口腔之中。
再往後,如同綠林草莽壯漢豪放地大碗喝酒一樣,滿壺的金丹直接被介隱倒灌包進了嘴裡、吞入了肚中!
一口氣,百八十粒金丹下肚,介隱立即有了一種腹中很撐很脹的感覺,看來是吃的太多了,
再往後,介隱終究堅持不住了,強行挺住的想法與毅力頃刻間崩潰、瓦解,腸胃的疼痛,使他慘叫,在靈臺附近的浮空中不停的來回翻滾、苦苦掙扎。
這可是天庭秘境“太虛幻境”內的金丹,並非凡人所煉,哪怕隨便只吃一顆,就相當於在人世間潛心修行了一百年!金丹的神效發作之時,難免會使肉身的承載力抗衡不住。
突然,在浮空中打著滾兒的介隱,咬緊牙關的同時,還不受控的連聲打起了嗝,身體上每一寸肌膚的表皮都在自動脫落,如同蟬蟲褪殼般,舊皮乾枯,新皮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