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章 高歡

洗漱好後,高洋打扮整齊地朝著軍中主帥大營走去,此時東魏十幾萬大軍將玉壁城裡裡外外地包圍著,晝夜不停地攻打玉壁,從中軍大帳都能聽見前方傳來一陣陣肅殺聲,空氣中隱隱聞到一股股血腥味。

高洋快步走向前方,對駐守中軍大帳的親衛隊長恭敬地拱禮道:“本將有要事稟報父相,還望將軍去通報一聲。”

親衛隊長是潛龍時就服伺於高歡多年的老人,他很快認出高洋,對於高洋的謙卑很是滿意,便笑了笑道:“二少郎主還請稍等片刻,容本將去通報給丞相大人。”

親衛隊長說完便快速跨步走進中軍大帳,留下高洋在帳外等候命令。

軍營佈局得四四方方,中軍大帳位於中心地帶,周圍區域親衛軍的軍帳木屋,前邊是密密麻麻的東魏步軍營,再往前則是一片遼闊的大校場,主要用來訓練軍隊,以及突發情況時的緩衝地段。

中軍大帳右邊是中軍馬軍,一片長方形的木屋,旁邊側門還有一排馬廄,裡面停歇著各種各樣的戰馬,左邊和後邊同樣是中軍步兵,中軍弓箭兵,中軍輔兵,這些都是“六坊”鮮卑兵組成的東魏精銳。

以中軍主帳為圓心,各個軍隊體制以團為大單位,再分為旅、隊為單位依次管理,同時按照中軍、鎮戍兵和州郡兵不斷由裡向外輻射,形成一個堅固區域化的防禦圈,這樣哪怕敵人偷營或者軍隊炸營的時候也可以高效管理,同時又可以給予精銳軍相應的時間準備。

高洋此時不由感慨古代軍營佈局都隱藏著如此多的兵法知識,冷兵器時代前人的兵法理論博大精深。中華南北朝時期的軍事精華完全不遜色於歐洲的古羅馬軍團理論,甚至更強於此,畢竟這可是中華歷史上大動盪的時代,由無數的戰鬥之中摸索實踐出來的,戰爭規模更是遠遠超過古羅馬時期。

就在高洋思緒紛飛,感慨萬千的時代,剛才進去通報的親衛軍隊長揭簾走了出來,恭敬地行禮道:“二少郎主久等了,丞相大人有請進營。”說完,他便幫忙提簾,躬著身子等高洋進入。

高洋也不敢託大,回了軍禮,然後神情緊張地走入主帥大帳。

此時主帳里正前方正有一個魁梧的身子一動不動地看著軍事地圖,沒有說話,彷佛不知道高洋進來一樣。

高洋看著這道背影,趕緊整理了一下軍裝,恭敬嚴肅地低頭跪拜道:“孩兒拜見父相大人,祝父相萬壽無疆。”

只是說完後,主帳裡鴉雀無聲,便不由用眼睛瞟了一眼正前方,那道身影還是毫無動靜,正凝神望著軍事地圖,一動不動。

時間僅僅過了幾秒,高洋便感受到一種無聲的壓力,這也許就是君王的氣勢吧,哪怕就是靜靜地一動不動,也會給人一種喘不過氣來的威壓感,不愧是東魏第一人,男兒當如是也!但是他靈魂意識並不是前身,所以沒有那麼強烈的上下尊卑感覺。

終於,那道身影轉了過來,看了看正在跪拜的高洋,輕輕地說了聲:“起來吧。”

這一聲讓高洋如釋重負,趕緊跪謝行禮,再緩緩站了起來,一臉恭敬地站在一側,等候父相的問候。

高歡看著這個次子,剛養好病,眼裡不再是以往的嚴厲,而是一片慈祥,溫和地說道:“身子恢復地怎麼樣?”

“回父相,孩兒已無大礙,可以繼續為父親分擔。”

“嗯,難得你有一片孝心,不著急。”

只見高歡輕輕地走了過來,看著一臉恭敬的高洋,問道:“侯尼於,為父從小從未指導過你為帥和為將兩者之間的區別,你可知曉兩者的區別嘛?”

高洋聽到高歡的問題,想起以前在電視劇裡看到劉邦和韓信關於為將和為帥的對話,不由恭敬回到:“兵法雲:‘能領兵者,謂之將,能領將者,謂之帥’。衝鋒陷陣是將才,運籌帷幄是帥才。但是孩兒認為帥有兩者,一種是軍事意義上能領將的帥才,猶如古之樂毅韓信,還有一種便是不僅僅領將領軍治軍,還能夠治國治軍的帥才,猶如古之劉邦曹操,還有父相之類的英雄。”

高歡聽後,不由哈哈一笑,同時也感覺高洋身上有種說不出來的變化,從神情來看彷佛都對自己很恭敬,但以前恭敬之中有著一股謹小慎微,但這次來看,他覺得高洋身上更多的是一種尊敬,沒有以往那麼強烈的拘束感。

他卻不知道高洋的靈魂意識有著現代人的思維,受到更多的是人人平等觀念薰陶,沒有古代那種濃厚的君臣父子尊卑關係。

高歡看著次子,拍了拍他的肩膀,感慨道:“侯尼於(高洋字子進,鮮卑名侯尼於,轉眼間你都二十了,時間過得好快,看到你能夠有這種想法,為父甚為高興,確實僅僅從軍事上而言,學習樂毅韓信便夠了,但是任何軍事戰爭都會涉及到國家經濟和制度的支撐,單純的軍隊實力並不能完全取得絕對的勝利,一定是兩者的相輔相成。”

高歡說完停頓了一下,接著嚴肅地說道:“你是驃騎大將軍,嚴格意義上也是領將的,你要做的應該是如何保障自己生命的前提下,更多鼓舞和驅動自己的將士勇往直前,而不該主要把自己置之死地而後生,達到驅動手下將士,那是愚蠢的,因為你明明有整個軍團計程車氣卻不利用,拿自己的生死再賭,這是一種愚蠢的失敗,你可明白?”

“稟父相,孩兒明白,下次絕對充分考慮問題。”

“哼,你知道就好,你是我高歡的兒子,生來就比別人起點高,若不好好利用擁有的人脈關係,那和普通平民沒啥區別。”高歡嚴肅地批評道。

聽到這話後,高洋心裡苦笑,在南北朝人命如草芥的時代,貴族看不起平民,鮮卑人看不起漢人,他們眼裡所有對百姓的仁慈也僅僅只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古往今來又有幾個真正的聖君,怪不得詩中所言“興,百姓苦;亡,百姓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