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大水,汜水堡上游的大片田地都被淹毀。
如今大水早已退去,田地經過淤泥的滋養,更加肥沃,稍稍整理,便再得一萬三千多畝良田。
天然形成的塘堰中,一尾尾的肥魚時常越出水面,吞食隨風飄來的柳絮、草籽。
李躍見過汜水中成片的浮屍,對魚有心理陰影。
但山上的人卻沒有任何估計,一籮筐一籮筐的抬回去,熬成魚湯喝。
當年的汜水堡遠不止這些田地,更上游還有很多田。
不過好處不能全佔了,靠近鄭家柳南堡的六千多畝良田,全都讓給鄭家了。
這個舉動也贏得了鄭家的好感,投桃報李,他們也送了一些種子和鐵犁,還有三百多壇醬菜和肉醢。
醬菜跟後世醃菜差不多,肉醢則是將肉煮熟,剁碎,撒上鹽、密封醃製。
李躍看著黑乎乎的顏色,聞著一股怪味,實在有些倒胃口。
京縣令韓緒則派人來請求支援。
一場瘟疫,讓京縣元氣大傷,種田的青壯都湊不齊,耕牛也沒能逃過瘟疫。
李躍調了一千中壘營過去。
人情世故就是來來往往,一來二去,大家也就熟絡了。
一場春雨後,期待已久的春耕開始了。
李躍原本想表現兩下,激勵激勵士氣,下了田才發覺根本沒必要。
每個人都往死裡幹。
天剛剛矇矇亮,人就醒了,自覺的扛起鋤頭,除了吃飯喝水,一直忙到天黑看不見,才戀戀不捨的離去。
連五六歲的孩子都成群結隊的撿柴,協助煮粥。
半夜還有人巡夜,防止野豬和鳥雀啄食種子。
第二天依舊如此,沒有絲毫懈怠,勤奮的令李躍感到震驚。
這也說明他們對安定生活的渴望。
可惜歷史長河中不是天災就是人禍,想勤勤懇懇的耕作也不可得。
望著一個個勞碌的背影,李躍忽然感覺黑雲山的興起其實不難。
只需提供一個安穩環境,以他們的勤勞,自然會撐起一片天。
遼東慕容家的發家史也是如此。
遼東諸部,慕容家並非最強大的一支,又夾在高句麗、段氏、宇文之間。
五胡亂華,慕容廆刑政修明,虛懷引納,厚待士人,設定僑郡安置漢民,北地流民不投高門大族出身的王浚、崔毖,反而紛紛投靠慕容廆,慕容家由是壯大。
慕容廆還撰寫數千字的《家令》,教育子孫,是以慕容家人才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