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悠然一行人到三和院的時候,許董和許瑞他們已穿上了孝衣在給陸續來的客人行禮。悠然和悅悅、健安不顧一切地往正屋棺材跟前跑,這院子雖然大,但從未感覺這麼大,彷彿怎麼跑都跑不到跟前去。終於,一堆人跪在了棺材前痛哭不已,少琴聽到哭聲,從後廚出來一看是悠然回來了,趕緊讓大姐幫忙去勸一勸,祝家這邊孫字輩她為大,後面還有很多事等著她做決斷。
少錦說祝奶奶那麼心疼他們,就讓他們哭一會兒,千里迢迢往回趕,結果還是沒趕上。換誰心底都難過,再說這種事還是讓同輩的男人去拉,不然她們越勸越想哭。少琴覺得大姐說的對,只要聽到哭聲她就忍不住落淚,兩手發抖,還是先去廚房幫忙摘菜乾活。少錦就走過去跟少恆打招呼,讓他等會兒去勸勸悠然,聽少琴說,今晚會來很多領導幹部,如果不提前安排,到時候招待不周怕是又會遭人議論。少恆一聽,說他知道了,既然都回來了,大哥少勇身體不好做不了主,祝玉林在外地工作也沒經歷過這些事,他就幫悠然來撐起該做的事。
他走到主事總管的面前,也就是村長,解釋悠然的心情需要過度,一時半會兒難以平復,葬禮上需要協商的事一切由他來替悠然協調。雖然是葬禮,但悠然肯定不想怠慢每位客人,村長想了想,除了他眼前確實沒有更合適的人,這麼多年,只聽說悠然生了個孩子,但並未見過她的丈夫。前期工作基本落實了,最緊要的就是不知會來些什麼級別的幹部和一些商人。畢竟,大家都會借葬禮之名想要與許氏拉進關係。就連本村百姓都覺得這次的禮難送,送多了拿不出,送少了怕悠然瞧不見。
少恆想了想,院子裡一次性就能坐五十桌,又是圓桌,怎麼分貧富尊卑。喪事不比喜事,就按老規矩,自願落座,每桌有兩個上席位置,坐滿為止。許董雖然是祝奶奶的大兒子,但一方一俗,大家不會因此責怪他禮數不周。而祝悠然肯定也不想讓一些客人有種被瞧不起的感覺。說起親疏,村裡的百姓才是奶奶最歡喜的人,他們哪怕不送錢奶奶都是最高興的,其他遠處的人都是帶著各種目的而來,有很多人連他都不認識。
許纖惠和許語桐一直陪在劉爺爺身邊,吃過幾次藥,血壓一直不穩定。劉爺爺眼淚從昨晚到現在就沒聽過,他說他都這麼大年紀了,活著根本沒什麼意思了,不如隨著大小姐一同離去。許纖惠安慰他,他身後還有他們和整個許氏,如果奶奶還在也不說這話,現在奶奶走了,該回歸正位了。
劉爺爺讓她不要這麼現實,聽著非常生厭,他都老成這樣了,還肩負什麼責任。再說了,他現在姓劉,除非許氏更改為劉氏才屬於他的責任。許纖惠覺得他又開始耍賴了,許語桐碰了碰她,意思是他還能發脾氣,證明身體還能承受的了,就坐在身邊看著就行,也免了出去跟一群不認識的陌生人打招呼。
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還真是有天差地別,奶奶是她們的奶奶,但奶奶.的心永遠在祝家。因此,她們只是受父親之命過來走個過場,在情感上來說,跟陌生人沒什麼兩樣。與她們疏離的同樣還有爺爺在香港結婚生下的姑姑們,沒有維繫的情感再親也是枉然。好比她們的母親,硬是找藉口說有事堅決不來這窮山惡水的地方。
祝父讓健安不要哭了,他是家裡的男子漢,要堅強起來照顧客人,這些表哥表姐都是遠道而來,要招呼他們。順便再勸勸悠然,人死不能復生,所有人都在盯著她的一舉一動,不能因為憂傷冷落了客人。健安擦乾眼淚,聽父親的話,拉起哭泣的姐姐和表姐們,棺材前回禮就由他和小康來吧,其它事聽從總管安排。
村長見祝奶奶.的兒孫都到齊了,哭也哭過了,接下來就是幹正事,把他們叫到北邊屋簷下,給他們每人分派接待任務。從客人進院外開始,一邊必須站一位親人迎禮回禮,悠然聽從他的安排。佈置接待事宜後,村長又特意跟悠然提及先前跟少恆所商量之事,悠然贊同少恆的安排,對於祝家來說來者都是客,不能刻意安排位置。他們負責招待,但不收任何禮金,這樣就避免了諸多為難之事,請他先保密,等客人吃了飯之後再宣佈。
村長吃了一驚,這樣讓他很難辦,會讓客人認為祝家不賞臉,他們是來祭奠的不是來討飯吃的。外村的人可以不收,但本村的人對祝奶奶跟自家長輩一樣尊敬,一聽到她去世立刻放下手中農活趕來幫忙。還有在十堰市內上班的也紛紛請假回來幫忙,人家孫博專門從武漢趕回來看見事情就開始做,大家一片赤誠,就別涼了他們的心。錢多錢少只是表達他們心中的哀思。
悠然讓他不要擔心,等下她去房間寫一封信,就說是奶奶生前的遺書,一再強調她去世後可以操辦,不準收任何人的禮,包括嫁出去的女兒,再讓劉爺爺和孫爺爺作證,這件事就能平息。村長雖是總管,但還是要遵從主人家的意思,再說死者為大,又是他們敬重之人,就點頭同意照辦。其實現在誰家有事不希望客人多送些禮金,並且禮金年年攀升,從改革開放前的幾毛錢到現在的100塊都拿不出手,大家心底還會相互攀比,各種酒席把一些窮困家庭都快拖垮了,祝家不收禮也是一種榜樣作用。
這些年,悠然為家鄉做了不少事,雖說許氏出錢多,但如果不是她當初帶頭,也就沒有合作社的今天。從不收禮這件事看出,她的心沒有變,只要是她能辦到的從未含糊。如今村裡村民的收入年年排在其它村的前面,雖然其它村發展的也很好,但合作社的建立瞬間把他們甩在了身後。以後成了鄖陽區,發展機遇會更大,他們村一直緊緊跟著政策走,不想被落下半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