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兵尚且不過盞茶的工夫都不到,雙方不過是打了個衝鋒的拉扯。
所造成的傷亡,卻是近幾十年來明朝與韃靼之間交鋒中最大的。
韃靼一方承受了過半的損失,在如此大的傷亡之下,即便是自詡驍勇的草原雄鷹也招架不住,也沒有什麼軍隊可以在如此慘烈的情況下尚且保持血戰的決心。
“砰砰砰……”
大明的火銃仍舊在響。
因為所使用的是燧石銃,所用的彈丸近乎是制式的,只是仍舊會出現卡殼的狀況,但在更換方面仍舊非常便利,即便兩彈發射完畢,也無須換上弓箭或是冷兵器去與韃靼人作戰,直接策馬後退,或者直接原地重新更換彈藥便可。
如此一來,即便韃靼騎兵零星已經衝殺到大明的陣地之內,也基本是被當成了近戰的靶子。
韃靼人所賴以生存的弓箭和馬刀,還有他們的重甲,在大明配備新式火器的騎兵面前,隨時都會被打成篩子。
隨著明朝將士一邊更換彈丸結束,雙方已經進入到交匯的近距離作戰,韃靼能衝進大明陣營中的騎兵數量也不過才四五百人。
韃靼小股的騎兵,成群結隊也有個上千人,已經在往北撤退。
韃靼軍隊在此時,於有關繼續進兵搏命,以及撤退求自保方面,已無法達成一致,正所謂是得勝的時候一擁而上齊心協力,而敗退的時候便各自為政比誰的馬跑得更快了。
“收拾殘局!無須追擊!”
“繼續往西!”
王守仁在帶兵衝殺穩住了陣型之後,馬上開始才傳達軍令。
兩軍剛接觸,他就把韃靼人的陣型給衝散,留下一地散亂的韃靼騎兵屍體,還有橫七豎八躺著的馬匹,也不是所有韃靼人落馬之後都已經斃命,其中傷者也不在少數,而大明一方就是要趁著韃靼人已經潰散的情況下,將眼前的殘局給收拾。
但不像之前兩戰,還去割耳朵、焚燒屍體。
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繼續往西,追擊近乎“手無寸鐵”的韃靼部民中的老弱婦孺。
規則在這裡是不管用的,兩方也都知道,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大明一邊現在也不想怎麼撤回關隘尋求庇護的問題,因為他們自己就是殺神,可以在草原上橫著走,七千的騎兵彈指之間就可以讓其灰飛煙滅,還有什麼可懼怕的?
後方那一萬多騎兵?
就問他們現在還敢直接殺過來嗎?
……
……
戰場收拾得異常迅速。
韃靼衝進大明陣地的幾百騎兵,雖然也造成了大明士兵的一些傷亡,但大明一方損失仍舊微乎其微,加上之前中絆馬索等落馬,還有被流矢和因炸膛等傷亡的,數量不過二三十人。
以二三十人的代價,卻令韃靼七千騎兵折損近五千,這還只是在短暫交兵之後便發生的事情。
王守仁親率的大明將士,用活生生的案例,教給韃靼人有關熱兵器和冷兵器兩個時代戰鬥力的巨大鴻溝,也讓韃靼人領略到了熱兵器在遭遇戰中巨大的殺傷力。
當大明軍隊站穩腳跟時。
回望本身距離大明將士後方陣地不過四五里的韃靼追擊人馬,此時他們已經撤出了六七里之遠。
韃靼追擊兵馬怯戰了。
即便知道大明追擊的是他們部族的老弱婦孺,也知道大明一方很可能會得手,但人的本能告訴他們,就這麼直接衝殺過去,他們跟那七千兵馬的下場也不會有太大的差距。
很可能是大明軍隊將他們兩路兵馬給全滅了,然後繼續追擊……
到那時候,韃靼本部察哈爾部的老弱婦孺,可能真要被王守仁大明一鍋端了。
他們似乎理解到了火篩的蒙郭勒津部的境遇,也知道了當前方主力在大明劫掠,而後方則被大明軍隊盯上的那種感覺。
現在他們就該去想,為何當初不讓族人全都跟著巴圖蒙克去寧夏以北?
就因為覺得大明不可能穿過千山萬水殺到草原腹地?
現在王守仁親率的大明軍隊,就讓他們知道,只要有了騎兵和輕炮、火銃,大明的騎兵也可以在草原橫著走,而且千萬別讓大明的軍隊找到他們的“軟肋”,否則逼迫之下必須要進行這種遭遇阻擊戰,那誰上誰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