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六十四回 演兵場上中日大戰

甲午戰爭失敗後,袁世凱對日軍的陸軍耿耿於懷,這時候小站練兵已有三年,袁世凱認為時機已經到了,就想報這一箭之仇。一是想看看小站訓練的新軍實戰能力到底怎麼樣,二是也好為自己的政治身份奪得籌碼,三是呢,如果小站練兵想繼續搞下去,這也是絕對必須搞的一場演出。

地點就選在小站附近的秀水縣城旁邊,這裡基本囊括了中國地形的所有特點,既有平坦的原野也有重疊的山脈,既有湍急的河流也有茂密的樹林,既有北方的旱地也有南方的水田,既有野鳥棲息的溼地也有寸草不生的荒涼的沙漠。方圓幾十裡,縱兵野戰,金戈鐵馬,任兵廝殺,英雄馬上,一決高下。

在演兵場的一塊高地上,搭了一個高高的閱兵臺,從這裡正好可以看到演習的各個角落。看客呢,既有支援袁世凱練兵的軍機處領班大臣、督辦政務大臣、督辦練兵大臣和督辦路礦大臣等多項要務的奕勖,也有和袁世凱面和心不和的鐵良,還有就是清廷各部的高官,再就是各國記者和駐華武官及各省代表,總導演呢,自然就是一身戎裝努力想導好這出戏的袁世凱。

分導演呢,袁世凱派步兵學堂總辦兼督練營總辦馮國璋為總參謀,幫助袁世凱籌劃一切,演員呢,所有新軍官兵全部參戰,所有的步、炮、騎、工、輜全部出動。

最主要的比賽對手,是應邀前來比試的日本軍隊,日本駐中國的軍隊首腦也是心知肚明,要藉著這一場演習,和中國的新軍決一雌雄。目的呢,一是來試探一下中國的新軍戰鬥力到底如何。二是呢,也好從氣焰上打敗中國的軍隊,從精神上壓垮中國人。所以由佐藤師團長中將親自率領,整整來了一個精銳的旅團。

日本近代的陸軍改革起自明治維新時代,1870年10月15日,諭令陸軍全部採用法國式的編制和訓練辦法,全面學習法國建設陸軍。1878年,鑑於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的情況,隨即轉而學習德國陸軍。至甲午戰爭時,日本陸軍的最大編制單位是師團(師團下分為:旅團、聯隊、大隊、中隊、小隊),又分為野戰師團和近衛師團兩種。戰爭中,可以將若干師團和其他作戰單位加以編組,組成臨時的軍團,即XX軍。

日本步兵近衛師團下轄:2個步兵旅團(共計4個步兵聯隊),7288人。1個騎兵大隊(共計3個騎兵中隊),514人。1個炮兵聯隊(轄2個炮兵大隊),590人。1個工兵大隊(共2個工兵中隊),394人。1個輜重兵大隊(轄2箇中隊),678人。另有軍樂隊52人。合計一個近衛師團正常情況下編制為9516人。甲午戰爭時擴充至12095人。

日本步兵野戰師團編制下轄:2個步兵旅團(共計4個步兵聯隊),7264人。1個騎兵大隊(共計3個騎兵中隊),652人。1個野戰炮兵聯隊(轄3個炮兵大隊),818人。1個工兵大隊(共3個工兵中隊),520人。1個輜重兵大隊(轄2箇中隊),888人。另有軍樂隊12人。合計一個步兵野戰師團正常情況下編制為10154人。甲午戰爭時擴充至18492人。

日軍步兵裝備的第一種近代步槍是1880年“村田十三年式”單發步槍,口徑是11毫米、最大射程2400米,後縮短槍身,以減輕重量改進為村田十八年式。(s'i0L3Z!B'S3]d2以後於1889年製成使用無煙火藥的“村田二十二年式”連發槍,口徑為8毫米、最大射程達3100多米,彈倉可裝8發子彈。日軍

1885年後,日軍所使用的火炮主要是大阪制炮兵工廠生產的口徑70毫米、最大射程5000米的野炮和最大射程3000米的青銅山炮,主要是其儲備了大量的各類彈藥。

為了避免雙方的不必要人員傷亡,那就是雙方必須使用為步槍子彈教練彈和野炮山炮教練彈。步槍子彈教練彈的大小和實彈差不多,但是它沒有殺傷力,它的彈頭不是普通子彈的銅芯彈頭而是帶顏料的彈頭,打在身上會痛,但是不會死亡,如果身上中“彩”,那這個士兵就得退出戰場。雙方的刺刀早收下了,代替刺刀的是一段木頭,上面包上布,塗上染料,如果中“彩”,那也得退出戰場。炮彈教練彈上只裝有很少的炸藥,從遠處能看出爆炸點。

按照演習計劃,雙方令旗一擺,日軍一個大隊,新軍一個營首先進入了第一輪演習。雙方兵力差不多,又都有火炮的支援。新軍的火炮一陣猛轟,封鎖住日軍前進的道路,日軍的這個大隊全部快速地躲避開新軍的炮火,躲到山後邊去了。新軍的軍官趁機指揮著部隊抓緊修築德式防禦工事。

袁世凱、奕勖和鐵良都在拿著望遠鏡向遠處觀望。奕勖稱讚說:“這些士兵真是訓練有素啊!這麼深的溝,這麼深的壕不一會兒就挖成了。”素以知兵的鐵良也在說:“每個士兵的掩體挖得多好啊,正好趴在上面射擊,互相交叉,可以控制100米以內的距離,塹壕挖得也不錯,既可以來回運動,也和後面的暗壕、交通壕連為一體;還有就是幾個小土堆上的幾挺加特林重機槍和馬克沁重機槍的位置安排得也不錯,1000米的有效射擊距離,正好從側面射擊日軍,管叫日本人有來無回;再就是後面的營指揮部、隊指揮部挖得也挺好,正好可以看清前面的戰況,又可以派兵來回支援;炮兵位置也可以,放在工事的後面,又有小樹林的掩護,6000米的距離,封鎖住日軍前進的道路。”奕勖說:“我們的步兵武器和火炮不比日軍的差,我看,這一場仗勝負已經定了。”鐵良撇了撇嘴說:“那可不一定,出腿才看兩腿泥呢?”

日軍開始進攻了,他們成散兵隊形,冒著新軍猛烈的炮火前進,不時地,一些日軍“中彈倒下”。很快,戰場的形勢發生了變化,日軍一頓準確的炮火傾洩,新軍陣地上頓時煙霧瀰漫,沙石亂飛,最先遭殃的是炮兵陣地和重機槍。理論上講,這些重武器統統“報銷”了。

鐵良這才悄然大悟,拍著大腿說:“糟糕,炮兵暴露得太早了,沒有了重武器的支援,這個仗就不好打了。”奕勖也是馬後炮,說:“先上來打得什麼炮呀!這下好了,全完了,這些飯桶。”袁世凱也是大為著急,大罵道:“指揮不當,害了我呀!”

日軍的步兵很快衝了上來,他們並不是全部正面進攻,而是有一支突擊中隊,選擇了兩隊之間的結合部,集中優勢兵力一下子衝了進去,不管兩翼,一直衝向了隊指揮部,營指揮部,端掉了指揮部後,然後向兩翼發展。

新軍這下子失去了指揮,只能各自為戰,和日軍攪和在了一起,又要應付前面的日軍,又要應付側翼衝過來的日軍,顯然處於了下風。不一會兒,新軍戰線被全部突破,新軍全部“陣亡”,而日軍傷亡也不小,只剩下了600多人,還有100多人輕傷“掛花”。

這下子引起了各國記者和駐華武官的大聲喧譁,當然受刺激最重的還是各省的參觀代表。有的省代表大罵新軍:“國家花了這麼多的銀子養著你們,而你們還是一敗塗地,這,這如何得了?”有的代表說話更時直接:“甲午一戰,中國喪權辱國,本指望小站練兵,強我軍事,沒想到,還是不行,如何下去,小站還練什麼兵呀,乾脆省了這些銀子都給日本人算了!”有的則大罵:“這個袁世凱,誤我中國,該殺!該殺!”

在無數中外記者的閃光燈下,新軍這1000人的敗兵統統集合到袁世凱的面前聽候訓斥,他們有的中了三四個“紅花”,有的被沙石崩起的石子打得破頭破臉,還有的真就永遠起不來了,那是被近處的教練彈打死的。這下子袁世凱更是氣得哇哇大叫,大聲罵道:“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你們就是這樣打仗的嗎?誰是統帶?”

統帶耷拉著腦袋過來了,形象極其悲慘,吊著胳膊,那是在肉搏中胳膊脫臼造成的。滿身通紅,那是中了五槍的“紅藥”。袁世凱對執法官大聲地吼道:“這樣的軍官,留之何用,拖出去斬了。”

傷痕累累的統帶倒是堅強,沒有絲毫的求饒,只是等著行刑官來行刑。倒是奕勖看不下去了,對袁世凱說:“這畢竟是演習嗎,再說,日軍也太狡猾了,留他一命吧!”鐵良也說:“下面還要比試,殺了統帶,對下面的演習也不利。”袁世凱想了想也對,對執法官大聲說:“要不是兩位大人替你求情,我豈能饒了你。死罪免了,活罪難逃。營統帶撤職查辦,所有隊官、排長官降一級,所有士兵,均記過一次。”

日軍則興奮得嗷嗷大叫,歡呼他們的這次勝利。佐藤師團長抽出了軍刀,揮舞著大喊:“我日本軍隊大大的,你們中國軍隊小小的。”

這下子可把在場的中國人氣壞了,有的人恨不得把佐藤抽筋活剝了,有的人則把希望寄託在第二輪的演習上。

第二次交戰又開始了,這次也是日軍一個大隊,新軍一個營,雙方都有炮火支援。日軍的這個大隊,依靠著一座山的有利地形,在飛快地構築著工事,而新軍的這個營,接受上次的教訓,沒有防禦,而是選擇了主動進攻。進攻也不是全面盲目進攻,而是試探性地進攻,在尋找著日軍的弱點。雙方進入了膠著狀態。

趁著這個機會,鐵良又在顯示著他的軍事才能:“剛才,大家知道不知道日軍採取的是什麼戰術?”

這下子有的記者把鏡頭對準了鐵良,而奕勖也要聽個究竟,說道:“請鐵大人說說,我們倒要聽個明白。”

鐵良頭頭是道地說:“這是德國最新研究的戰術,叫突擊群戰術,又叫滲透戰術。其核心是利用小的作戰單位,利用對方防禦的間隙和接合部,滲透到對方的防禦體系當中,打擊重要目標,切斷交通線,割裂防禦部署之間的關係,為正面的攻擊創造條件。具體而言分為4個部分:1是短暫而猛烈的炮擊,這種炮擊的目的是壓制敵軍而不是試圖摧毀它,這樣可以有效縮短炮擊時間。2是在彈幕徐進掩護中,輕裝的突擊部隊出發並滲透進入對方防線的薄弱之處。他們在消滅對方炮兵部隊和指揮機構以前會盡量避免戰鬥。3是當輕裝突擊部隊完成他們的任務後,別的部隊就會攻擊輕裝突擊部隊繞過的對方據點。4是在突擊的最後階段,才是普通的步兵開始清除對方部隊最後的抵抗。”

奕勖將了他一軍說:“你真是一個大軍事家,實在是令人佩服!佩服!既然你這麼深懂兵韜戰略,就帶著一支新軍去擊潰日軍如何?”

鐵良趕緊擺手說:“我這只是紙上談兵,再說,這一輪演習如何,還說不定。我相信,袁大人訓練的新軍一定能戰勝日軍,揚我中華軍威。”他把這個皮球又推給了袁世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