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死前的極度緊張狀態,讓他發生了屍體痙攣,跳過了屍身鬆弛階段,直接進入了屍僵狀態。
仍自二目怒睜,長矛抵在地上,屹立不倒。
然而這個時代的人,除了劉禪和少部分高明醫者,誰知道這些?
吳軍一見盡皆駭然,竟是一時無人敢上前。
“進軍,厚葬此人。”陸遜卻依舊平淡的發號施令,宛如一架沒有感情的精密機械。
將令下達,全軍不得不依令前進。
只是所有路過張文宣屍體計程車兵,全都默默低下了頭,從他身邊繞開了。
這在以往是嚴重的違令行為,但此次陸遜並未追究。
他能充分體諒其他將士的情感波動,並對此做出安撫,但自己心中卻毫無漣漪。
張文宣的衝鋒與死狀,並沒有對他的心態造成任何影響。
此人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給他接手枝江造成了一些小麻煩。
恐怕他再如何秋毫無犯,對百姓關懷備至,短時間內也無法使枝江百姓歸心了。
他若將此人生擒,也只會引來更多的麻煩。
但也僅此而已,依舊無法改變此人是個失敗者的事實。
陸遜少年時目睹祖父抵擋孫策兩年,最終被攻破,陸家子弟死亡近半,不久將他帶大的祖父也病逝了。
那時候他就清楚的知道,唯有權力與暴力是至高無上的。
為此,他可以拋棄情感,效忠於死敵,區區一個寧死不降的張文宣,還不至於讓他有所觸動。
大軍進駐枝江後,迅速控制了縣府、糧倉、武庫等重要場所,陸遜照例派人安撫百姓,嚴令大軍對百姓秋毫無犯,違令者斬。
東吳是要佔領荊州,以後要成為此地之主,不可能做出燒殺搶掠的事來,陸遜並不是善心氾濫的大好人,他只是對自己的戰略目的有著極其清晰的認識。
然而,枝江百姓自上而下,無論是販夫走卒,亦或鄉紳大戶,哪怕地痞流氓對此都極其冷淡。
張文宣用自己的命,給枝江人心中留下了一枚火種,只待東風起時,便要熊熊燃燒起來……
只可惜,並非所有城池的官員都有如此血性。
陸遜留下兩千人守枝江,大軍繼續沿江向西,下一站便是宜都。
宜都郡有兩座城極為重要,其一便是宜都郡的治所宜都城,另一座便是夷陵縣城。
此二城皆是扼住長江咽喉的城池。
而在陸遜大軍抵達宜都城之後便驚喜的發現,宜都太守樊友竟是一箭不發已經棄城而逃了。
宜都較之枝江城防好上許多,雖不及江陵、襄陽等更大的戰略要衝,但至少稱得上是一座城,城內亦有其招募的守軍,周邊尚有一些小的城邑與異族部落。
然而這位宜都太守,張文宣的頂頭上司樊友,還是做出了與張文宣截然相反的棄城之舉,令陸遜大軍兵不血刃拿下宜都,更導致周邊小城邑的官員與部落頭領紛紛望風而降……
恰在此時,陸遜收到了快舟送來的情報,關羽自江陵揮師北上,孫權命他在沔水上游截擊。
陸遜稍作思索,很快也做出了與諸葛瑾相同的判斷,留五千人守宜都,暫停了西進的攻勢。
大軍主力再度順江東來,北上漳水,輕取麥城略作休整,大軍隨後急行東進,攻破沔水上游荊城。
審問荊城官員得知關羽大軍尚未經過此處,於是大軍屯駐荊城,嚴陣以待,準備攔截荊州軍。
潘璋的五千人也已走夏水進入沔水,命棹夫拼命行船,意欲追擊關羽。
而此時本該在沔水中進退維谷,被前後包夾的荊州軍,卻根本不在沔水之上。
自江陵北上後不久,尚未行至沔水,大軍便安營紮寨儲存體力的荊州軍,此時正在劉禪的帶領下一路向西,急行直奔漳水上游而去。
漳水此段水流平緩,倘若大軍渡過此段,不遠便是枝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