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的發言也不僅僅是對張溫起效,此番發言堪稱無差別範圍殺傷,自己人也全都被他說的熱血沸騰。
老劉差點就要當場拍板,不計前嫌,聯吳抗曹……
所幸法正仍保持冷靜,趕在老劉之前出言道:“陛下,臣亦以為太子所言甚是,若吳主承認荊州之地所屬,我等亦當不計前嫌,共擊曹賊!”
老劉這才恢復理智,不過心情仍是有些激動,道:“好!太子之言,甚得朕心!就依卿等之見,若吳主承認荊州歸雲長管轄,朕便出兵,鼎力助他!”
君臣上下都稱呼孫權為吳主,而不是吳王,這也是有講究的。
孫權的吳王是曹丕封的,而不是漢帝封的。
他是大魏吳王,而不是大漢吳王,這可馬虎不得。
如今老劉已經登基,要和曹家死磕到底,自然不會承認這個王位的合法性。
但劉備自己又封了新的驃騎將軍馬超,還以將軍稱之也不合適,故而稱之為吳主,承認其對東吳的實際掌控,卻刻意淡化其官職王爵。
作為國君帝王,這些細枝末節的事情也一樣都馬虎不得。
張溫雖然被忽悠瘸了,好歹還保留幾分理智,知道這種大事不是自己能拍板就定下來的。
“陛下,茲事體大,當由吳王與臣下商議後定奪,溫實不敢代為答覆。”
這也在情理之中,劉禪父子和其他人也沒在為難張溫。
不過張溫說罷之後,卻馬上抬頭道:“但溫生為漢臣,自會盡力勸說吳王,以我漢家江山社稷、萬千黎民為重,合力抗曹!”
張溫眼神堅定,此刻腰桿挺得筆直,大有要回去死諫的架勢。
劉禪有點驚訝,倒沒看出來,張溫這瘦瘦巴巴的樣子,又生在江東張家,竟然還是個熱血青年。
如果不是心中真的對大漢仍有感情,即使自己說得煽動性再強,也不至如此。
不過很快又釋然了。
關二叔北伐時,中原各地官員、百姓乃至山賊盜匪,響應者眾,此所謂威震華夏。
後來歷史上諸葛叔北伐時,隴西多郡一箭未發,叛魏歸降。
當時諸葛叔的兵力雖超過那些郡兵,但對比曹魏可也不算絕對優勢。
他們有些甚至連漢軍還沒親眼看見,只是聽說漢軍來了就果斷叛魏……可不是簡單一個貪生怕死能解釋的。
而且後來曹魏出兵來收復失地時,有些郡守反而率兵奮力抵抗。
大漢養士四百載,心向大漢的仁人志士,又何止張溫一個。
劉備點頭道:“好,朕遣人與你同去,初議聯合之事。此事若成,亦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一件,朕另有賞賜。”
張溫躬身喜道:“謝陛下!”
蜀中群臣一陣無語,心說你到底是哪邊兒的?咋謝恩謝的比我們還熟練。
劉禪也近前微笑拱手道:“張中郎憂國憂民,對漢室忠貞不二,實乃漢臣楷模。
“孤前次對張中郎冷麵冷語相待,卻是誤會了,張中郎勿怪。”
“哎呀,豈敢豈敢。”受寵若驚的張溫立刻還禮,“太子一片赤誠之心,縱橫戰場之能,溫皆難及萬一。心中久久慕,只恨無緣早識,怎會怪罪?”
“哈哈哈,好!待兩家聯手,共破曹賊之日,孤定要與張中郎暢飲對談一番。”
張溫喜道:“一言為定!”
諸葛亮此時也笑著起身,對張溫多有稱讚,甚至以古之名臣類比,搞得本就對諸葛亮崇敬有好感的張溫立刻暈頭轉向。
繼大漢三位“魅魔”輪番轟炸之後,其他臣子也陸續起身,一時間溢美之詞不斷。
張溫自出仕以來哪經歷過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