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場收穫了大豆,又播種了冬小麥。大豆榨油後的副產品,又是養殖的最佳飼料。
有機大豆做成的豆製品很受遊客的歡迎,庫爾留香將大豆製作的各種食品,變成了C市的特產,供不應求。
農場的鮮奶做成老酸奶,深受遊客喜愛,分離出的奶油加在有機麵粉裡,烤出來的麵包香氣濃郁,每個遊客都會帶走一些。
農場的自然生態大迴圈已經形成,沒有一點垃圾外運。
農場兩次受損,但已經開始盈利,而最受益的是那些在老街做生意的鄉親們,每天幾百的人流量,每個鋪面的收入都要用五位數來計。
張滿屯統領的裝修隊,現在變成了聯合縱橫建築裝飾公司,已經在農場辦公樓掛牌。
新招了一男一女兩個設計師,都是學建築的,在裝飾行業磨練了好幾年。
沒有接到大工程,他們就從家裝開始,目前靠做些小工程,維持這支隊伍沒有問題。
這些裝修工人都是盧樊宏的鄉親,他們幹起活來很拼命,醫院的裝修已完工,只剩下幾個工人在修補缺陷。
醫生、護士基本都到位,正在籌備醫療器械和藥品。
病人的資料已經在電腦裡,盧樊宏考慮再三,目前的實力,只能先收一百個重症患者,等醫院步入正軌後,再增加病人。
醫院的投入都來自套房的租金,這是董事會的決議,收回的農場投資又投入了醫院。
醫院的耗費,除病人的基本繳納費用外,不足部分由農場的經營利潤來貼補。
醫院的院長叫楊克儉,是一位70歲的退休老中醫,夫妻倆一起來到農場,他妻子鄭小榮也是一位心血管專家,比他小5歲,他們看上了農場的養老環境和盧樊宏助人為樂的義舉。
一個32歲的精神科醫生,他叫許新民。
一個28歲內科女醫生,她叫夏靜心。
護士長韓冬梅,25歲,她是一個雷厲風行的農村女孩。
十幾個剛從衛校畢業的護士,也紛紛到崗。
藥劑師是個20多歲的年輕男孩,長得不帥,但對人很親切。
醫務人員和陪護到崗後,他們很快就熟悉了環境,院長又對他們進行了必要的培訓,準備工作就緒後,衛生局組織專家進行了社群醫院驗收。
第一批病人陸續來到農場。
有三分之二都是腦中風和精神病患者,三分之一的病人能自理,但也是80歲以上高齡。
有幾個老年痴呆患者,身體挺好,能吃能睡,但記憶缺失,只要不出農場,他們就很安全。
這些病人都來自本省,他們的親人都是各條戰線的精英。
親屬陪著病人一起來到農場,開始有些不放心,還在農場酒店住了幾天細心觀察,當他們看到農場優美的環境,醫務人員對病人就像自己的親人,還有國內知名的專家坐診,於是,他們全都放心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