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九百八十章 結束語 (下)

(一)

很多人從小並沒有受過這樣的教育,也沒有聽過這樣的說法:文字,是天下公器。

文字的基本功能,是教化社會人心,而不是宣洩自我的垃圾,也不是追求功名利祿的便捷工具。

能夠寫出有連貫情節的篇章,或者能夠寫出文理通順的句子,乃至於能做出花團錦簇的文章,這都不足以稱之為文人。

“文”的意思,就是無過失。

歷史上被上尊號為“文”的王,都是近乎聖賢的王,個人品德高尚,執政時國泰民安,社會風氣良好。

比如“周文王”、“漢文帝”。能夠獲得“文”這個尊號的王,歷史上是非常之少的。就連唐太宗這樣著名的聖王,也因為個人私德有虧,而不能獲得“文”的評價。

而文人,就是自己過失鮮少,而且能以文字教育影響別人減少過失的那一種人。

所謂文字,就是讀過之後,能讓人的心靈更潔淨,行為更少過失的字。

這個“字”,從象形結構就可以看出,是讓家裡的小孩子來學習何為正確價值觀、何為正確行為的。

字,是上一代人類的智慧的傳承和接續。

文字,是神聖的。

古時候,並不是什麼人都敢於動筆寫文章的,也不是可以隨隨便便就可以拼湊一本書來流傳世間的。

如果你寫的東西,不能對世道人心產生有益的影響,你是要負因果責任的。

不明道理,豈敢隨便動筆,為了一點點個人名利,就來汙濁世道人心?

(二)

臺灣當代著名散文作家林清玄先生在他的《菩提十書》中曾經多次談到過知識分子的因果和作家的因果。

讀完之後,很受警策,我覺得極有必要摘錄在此,希望有緣的人看到,對自己行為的後果,多少引起警惕心。

林先生寫到,他曾在山中修行,聽到一位法師說過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他生平並沒有做過什麼大的惡事,死後卻墮入了無間地獄。

無間地獄就是受苦無間斷的地獄,每天受諸種大苦。

他努力地回憶生前所造諸業,認為自己的罪不應該受這樣的痛苦,他遂向獄卒抗辯:“無間地獄是犯五逆之罪的人才應落入,我生平並無犯五逆之罪(注:五逆是:一、殺父。二、殺母。三、殺阿羅漢。四、由佛身出血。五、破和合僧),為何受此重報?”

“你前世以何為業?”獄卒問。

“我前世是個作家。”那人理直氣壯地說。

“你寫作時毫無淨念,動機不純,專寫一些邪見、淫念、殺意、惡趣的事,引人墮入邪見,引人生起淫念,引人殺夫殺妻,引人諸行不淨,這罪因不知使多少人因此結出五逆的罪果,這種罪比五逆還重大得多。”

作家聽了全身顫抖,不能自已,念起生前所寫的作品,淫邪惡趣彷彿在目前,忍不住因害怕而跪在獄卒的面前。

“我現在知道錯了,但是我什麼時候才能出離這無間的地獄呢?”

“最少要等到在世間,你的書完全消滅為止,或者你寫過的犯有邪見、淫念、殺意、惡趣的每一個字都在人間消失為止。”

林先生說:“聽完法師的故事,思及我們世間的許多作家,正為著步入地獄作準備,我深深地悲憫起來,傳播淨見的作家到底在哪裡呢?”

在另一篇散文中,他又寫道:

法師告訴大家:“在地獄裡是永夜的,眾生不能見光,尤其是許多出家人和知識分子輪迴以後就住在這無光地獄受諸種苦。”

“出家人和知識分子在地獄?”林先生迷惑起來。

法師說:“一般惡人下地獄固是業報,出家人出家後不好好辦道,受眾生的供養,不為眾生行道說法,妄為出家,罪加一等,因此是要下地獄的。知識分子出生時根器較佳,應為眾人師,為眾人傳知識開智慧,但是許多知識分子不肯助人開示,死抱著知識,空來人間一遭,死後也難免墮落地獄。”

林先生不由得感慨:“在這個人世裡,我們有幸成為所謂的知識分子,應該怎麼把知識和智慧傳播給大眾,而在心情上又應該抱著多麼戒慎恐懼的心情呀!”

(三)

這也並不是林先生一個人獨有的領悟。

臺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也多次在開示中警醒大眾,一個人著作等身,名利雙收,未必就是好事。如果他寫的文字不對,有人因看了他的文字而生起邪念,或者做了壞事,那麼,他就要對這個人隨後的不幸命運承擔一定的責任。

常常有人讚揚南老師學問如何如何了得,著作如何如何豐盛,而老先生自己,卻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

他說:“正所謂著作等身,罪孽等身。”寫得多,犯下過失的機會就多,罪過也就可能越大。

在這些作家的身上,我們看不到對個人名利的孜孜以求,看到的,是對世道人心的深切關懷,他們日夜擔心的,並不是自己能不能日進斗金,成名成家,而是社會人心是不是會變得更好,人們會不會減少生命中犯下過失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