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後記十二·儒家也能婆羅門化

有《宋史》、《遼史》、《西夏書》、《金書》、《安南書》、《高麗書》、《大理書》、《高昌書》等一大串。

還有什麼《南洋諸國志略》、《西南諸蠻志略》、《西域諸國志略》、《印度諸國志略》、《天方諸國志略》、《泰西諸國志略》……

謝衍不知道什麼是天方,但他聽說過天方夜譚。

順手取下一本《天方諸國志略》,翻看目錄時發現一堆大食,白衣大食、黑衣大食、綠衣大食什麼。

再瀏覽前言,終於搞明白什麼是大食。

大食出自波斯語,原為一部族之名,又譯為多食、多氏、大寔。以大食為名之國,皆信沙漠教。

謝衍對中國古代歷史都不熟,更別說什麼波斯、埃及、阿拉伯。

他看得一陣眼暈,便把書放回去。

接著又抽出《泰西諸國志略》,這次總算稍微熟悉了些,有什麼羅馬啊、法蘭西啊、十字軍啊。

《西域諸國志略》,則更像是一本西域諸國覆滅記。

朱銘和西夏公主李清露的兒子,跑去中亞建立了大宛國,定都在河中府(撒馬爾罕)。

由於推行宗教自由政策,並拉偏架扶持佛教,而且發展儒家學說,大宛開國之初的幾十年地盤不大,忙於鎮壓一次又一次的宗教叛亂。

期間,大宛國王還多次請求大明遷徙漢民過去,三十年間陸陸續續移民七八萬人。

只能移民這麼多,一來路途過於遙遠,二來安西和七河也需要移民。

大宛國的開國君主,在晚年征服了復興狀態的古爾王朝,最西的地盤甚至到了霍拉桑(伊朗東北部),最南的地盤囊括半個阿富汗。

很快,大宛國王駕崩,爆發王位繼承戰爭,邊境軍隊紛紛回京參戰。

大明皇帝降旨怒斥這種行為,並出動七河都護府的軍隊南下調停。

等內亂平息,還沒消化的新佔地盤全部叛亂,接下來十多年都在忙著打平叛戰爭。

主要是阿富汗山區太難打。

大宛國的軍隊,只能控制關鍵城市和周邊區域,然後命令那些山區部落繳納貢金。

山區部落總是降而復叛,鎮壓叛亂非常耗費錢糧,如果殺得太狠又沒人交稅。最後把大宛國的財政拖垮了,不得不扶持一個傀儡國王,而大宛軍隊則從阿富汗撤出。

大宛國從阿富汗撤軍,除了財政窘迫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在跟哥疾寧王朝打仗。

經過連番大戰,哥疾寧丟失了北部、西部領土,蜷縮回開伯爾山口以南不敢動彈,並且趕緊向大宛國王俯首稱臣。

此後和平了二十年,大宛國主要朝著西邊擴張,試圖打通絲綢之路控制裡海東岸。

就在大宛國遠征裡海時,哥疾寧的新君悍然出兵,不但想要脫離大宛國而獨立,還打算收復二十年前淪喪的國土。並且,他們還拉上阿富汗的傀儡國王。

大宛國第三任君主大怒,把遠征裡海的軍隊,拉回來南下阿富汗平叛。又讓大宛國的東部軍團,從開伯爾山口一路殺到印度河流域。

大宛國王讓自己的弟弟留在那邊,並冊封弟弟為天竺國王。

天竺就是印度,音譯不同而已。

嗯,在印度河流域建國,完全可以稱為天竺國王。

如今這個天竺國都還存在,主要國土在印度河流域,然後往旁遮普東邊擴張,連續好幾次重兵圍困德里城。

但是,天竺國已經被婆羅門化了。

開國時帶去的軍隊太少,在覆滅哥疾寧之後,必須向地方貴族妥協。

印度河流域的貴族,竟然願意放棄沙漠教,紛紛帶著百姓改信佛教,而且還痛快的接受儒家學說。

漸漸的,儒家學說在印度河流域變味,帶過去的佛教也開始出現種姓制度……

現在,天竺國的土邦王公們,開口閉口孔子孟子荀子。甚至聲稱這三位儒家聖賢,是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下凡轉世,只不過當初一不小心轉世到了中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