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採歌仍然顯得很平淡。“首先,人家是單平臺首發,你的歌是幾乎全平臺首發;其次,人家那是要付費下載的,‘第一次’限時首周免費,你忘了?我們不靠‘第一次’來賺錢,‘第一次’是用來經營口碑,等之後的‘童話’才是賺錢的時候。如果我寫的歌,全平臺提供限免,一週都達不到100萬的下載量,那就說明你太廢材了,以後我再也不給你寫歌了。”
姜佑曦哭嚎:“別啊哥,我說著玩的!你的歌,一週拿到100萬下載量還不跟玩兒似的!不過嘛,畢竟我還是年輕,不懂事,有欠缺,你給我定個100萬的目標,對我來說太有難度了,還是30萬吧,好不好?30萬。”
杜採歌說:“現在還緊張麼?”
“額,更緊張了……”
“那就好,繼續緊張去吧,別吵我,我要寫東西了。”杜採歌說完,不給姜佑曦再插科打諢的機會,直接掛掉電話。
凝神看著電腦螢幕,杜採歌其實已經走了神。首周能不能拿到100萬的下載?他心裡也沒底。
畢竟,華宇投入到宣傳中的資金並不多。
就杜採歌所瞭解到的,只在幾個省級電視臺娛樂頻道的音樂欄目裡投放了新歌試聽之類的活動,然後在幾個音樂論壇裡打了廣告,還對幾個音樂評論人進行了公關,給幾個音樂領域意見領袖那裡也塞了好處。
這就已經把270萬的宣傳預算花了個精光。
其實華宇已經盡力了,畢竟華宇娛樂只是一個小公司,給一個新人歌手的新歌投入270萬的宣傳費用,說實話已經算是看在杜採歌的面子上了。
畢竟,“第一次”的首周是要免費釋出的,接下來就算收費,2塊錢購買一次,也需要被購買500萬次,收益達到1000萬元,在扣去給平臺的分成,交稅,給小姜、杜採歌、其餘的音樂製作人分成後,華宇娛樂才能勉強收回成本,乃至略有盈利。
而現在的樂壇,有幾首歌能在收費期內達到500萬次的購買量?
所以“第一次”很可能不是那個宗勝新歌的對手。
畢竟天億娛樂抽風地投入了至少1500萬來宣傳宗勝和那幾個小鮮肉的新歌,地鐵、商場、各棟大樓電梯裡的廣告位,到處都可以看到宗勝那俊美的臉蛋,以及他的新歌名字“戴面具的男孩”。
杜採歌輕嘆一聲,開始專注地搬運。
等他停下來,起身活動活動的時候,已經到了下午1點。
沒記錯的話,“第一次”應該是在12點全平臺上架銷售。
那麼到現在,銷售情況怎麼樣了呢?
杜採歌點開他常的“愛樂”播放器。
在“愛樂”音樂平臺上,“第一次”的首個小時購買次數是:792次。
“愛樂”是大華國最大的音樂平臺之一,在這裡的購買次數和下載量很有代表意義。
在這裡購買次數不高,在別的平臺只會更少。
一首新歌如果選擇單平臺釋出,那麼通常能談到更高的銷售分成,更高的上架定價。
但是姜佑曦在樂壇只是一隻小蝦米,別人對他不感興趣,華宇娛樂也寧願走薄利多銷路線,先把姜佑曦的名氣打出來,以後再選擇單一平臺發售單曲。
華宇娛樂本想著,有“歌王歌后的御用音樂人傾情打造”這種廣告語,再加上限時免費,能夠吸引到不少路人。
結果路人們根本不買單。就算是免費的,也沒多少人選擇購買下載。
不過杜採歌並不意外。
現實就是這樣,音樂人的號召力遠遠比不上當紅歌手。
如果是在當年,發新歌的時候用“林可”這個名字去宣傳,可能還是會有點號召力的。
就比如,在地球上,某個歌手請到方文山、林夕寫歌,應該還是會拉到一波關注。
可現在,滿級大號“林可”已經廢了,而小號“海明威”還在新手村,沒發育起來,還只能在網文領域呼雲喚雨。
雖然說,看網文的網民和喜歡聽歌的網民之間是有重合的,但畢竟針對性沒那麼強。
而另一方面,哪怕當初華宇娛樂與粟睿、彭斯璋、段曉晨等歌王歌后有過幾次互動,讓這些歌王歌后的粉絲勉強知道了“姜佑曦”這麼一個人,但顯然人家的粉絲不會盡心盡力地給小姜的新歌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