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所謂“價格歧視”,即出售完全相同的產品或提供完全相同的服務,卻對不同的消費者收取不同的價格。話說白了,也就是同樣的東西,給不同的人賣不同的價錢。這種行為表面看來非常不合理,但只要運用得恰到好處,卻能為商家提高利潤,並使消費者滿意。
一次,李女士花了2000元買了一部最新款的時尚手機,她愛如至寶,一有空就拿在手上把玩。她為了買這部手機,花了整整魄天時間跑了大半個城市的手機店,挑來揀去,反覆比較,總算使自己稱心如意,價格低,款式和功能又好。
但是劉女士去了一趟朋友家,先前的高興勁兒就消失得全無影蹤了。因為她那朋友最近也買了一款同樣的手機,才花了1200元,另外每月還贈15元話費,贈20個月,等於手機只有900元!
原來李女士朋友的兒子今年上了大學,那款手機在他們學校進行助學活動,只要憑學生證購買就能享受到如此優惠。劉女士朋友的兒子雖然上學前才買了一部新手機,但又不想錯過這個大好時機,於是買了一部手機給他媽媽。
為什麼同樣一部手機在校園裡和商場裡的價格差別竟這麼大呢?難道真是商家慈悲為懷,進行助學活動嗎?企業的性質是贏利,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上述這種現象是企業為了擴大市場,提高利潤的一種價格策略。
這種價格策略在經濟學上叫“價格歧視”,即出售完全相同的產品或提供完全相同的服務,卻對不同的消費者收取不同的價格。話說白了,也就是同樣的東西,給不同的人賣不同的價錢。乍一看,還真有點讓人費解,這不明明是在看人下菜嗎?沒錯,商家就是在看人下菜,這種行為表面看來非常不合理,但只要運用得恰到好處,卻能夠達到商家提高利潤和消費者滿意的效果。
我們還是拿賣手機來分析。手機對學生來說需求彈性較大,學生經濟不獨立,手機價格決定了學生市場的需求量,如果價格過高,大部分學生會選擇用低端機,這樣商家會失掉很大市場。所以,商家給學生的價位極低,這樣看似以成本價甚至不足成本價賣給學生,但卻獲得了更多的使用者,實際上商家仍能獲利。只要你買了手機,你就要打電話,產生話費,每月的話費將不是一個小數目。
另外商家還實行了一些輔助策略,如每月贈送話費等,以刺激你多打電話。這樣不僅商家擴大了市場,提高了利潤,學生也從中得到了實惠。而對於像李女士這樣的社會上的人,對手機的需求彈性相對就小,現代社會工作、交際離了手機極不方便,況且商務人士對手機的功能要求更高,所以儘管價格高一些,你還是會買的。因此,商家就會在這兩類消費者之間實行“價格歧視”,以贏得更大的市場份額,獲得更大的利潤。
生活中,實行“價格歧視”的事例比比皆是。以前公園賣門票,有的地方對有本地身份證的賣低價,對外地來的遊客賣高價;乘公交車,買了月票的老乘客與偶爾的乘客所花的錢不一樣;飛機票,寒暑假時對學生、教師打折賣,只要你有學生證和教師的工作;賣計算機的,賣給大學生就比賣給公司職場的人便宜;用電,工商企業與老百姓的價格不同,白天與深夜的峰谷電價也不同;電影票,一般對少年兒童實行“半票”,看同樣的電影,節假日的觀眾也比平時的觀眾多付錢買票;有的舞廳為了使舞客在跳舞時可以成雙配對,甚至只對男士賣票,女士可以完全免費。
按普通人的心理規律,得了便宜的並不覺得特別高興,而多錢的便會覺得很吃虧,所以,作為消費者,人們一般都反對商家的“價格歧視”而要求公平待遇。
但“價格歧視”對商家來說卻是有好處的,只要有可能,他就要實行“價格歧視”的定價策略。之所以對他有好處,是因為,每一個消費者都有不同的需求價格彈性,只要商家能夠在市場上將他們有效地分割開來,例如由性別決定的男性市場、女性市場,由年齡決定的老年市場、中年市場、少年市場,由職業決定的白領市場、軍人市場、學生市場等,就可以針對不同的市場,採用不同的營銷策略,實行價格歧視,就可以“捕獲”更多的顧客,能夠把各個消層的顧客一網打盡,從而獲取最大可能的利潤。
“價格歧視”的極致是實行“完全的差別價格”,它適合於那些一對一服務的行業,如律師、醫生之類,因為他們的服務相互分離,他們的顧客也是各不相同。
當然,商家能夠這樣做的前提是,他能夠把顧客加以準確地“識別”。因此,當一個獨立行醫的醫生在病人家裡給病人看病時總要問三問四,例如,“平時你是不是經常到飯店吃飯呀?”“你經常喝什麼酒呀?”“你經常進行健身活動嗎?是否經常出去旅行?”不要以為他只是在關心你的飲食起居,其實他還在“偵察”你的經濟實力,以便在報價的時候使他的“價格歧視”有所依據。看來商家實行價格歧視必須要合理區分你所面對的市場的實際情況,根據你所面對的市場的外在表現進行定價,這樣才能更好地擴大經濟效益。
目標消費群體出現後,根據這個群體的需求特點,以及他們產品價格的敏感程度,利用“價格歧視”的策略,摸索出一個合理的價格水平,從而使得總利潤達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