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陳舟說的對,他們需要去適應新的研究環境。
不出意外的話,他們可能會跟著陳舟,直至學術生涯的結束。
事實上,陳舟還有一些自己的想法,他需要第一手的實驗資料,去驗證紙面化實驗的方向。
這是對他至關重要的一件事,也是他現在所進行的物理學課題,所亟需的一件事。
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進行了一週的學術交流活動後,時間也邁入了一個金色的季節——10月。
所有人期待的結果,終將在這個收穫的月份裡得到答案。
10月1日,陳舟主持了在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一場研討會。
對高能物理領域的一些新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為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明晰研究方向的同時,也為他自己的研究團隊,梳理著之後的課題方向。
全世界的媒體們,也在緊盯著諾貝爾委員會的官方網站,等著他們的最新通知。
華國的人們,在享受著黃金週假期的同時,也在期待著他們心中的答案。
雖然輿論的導向,已經令陳舟處在一個“不受待見”的地位。
這主要是因為華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一位付主任,已經親自站了出來,現身說法,透過電視臺明確表示,高能所對陳舟發出了邀請,但是被陳舟“親口”拒絕了。
同時,這位付主任還用極其“惋惜”的口吻,表示對陳舟選擇的可惜,覺得華國又為他國培養了人才。
這一下就刺到了華國人的痛點,更引得無數網友開始圍攻替陳舟說話的燕京大學。
認為燕京大學就是“騙子”,肯定早就知道了陳舟的選擇,但是為了“和稀泥”,就出面說什麼追究法律責任,不要造謠之類的話。
當然,燕京大學自己是挺委屈的,他們也完全沒想到高能所的這位付主任會親自下場。
只能把希望寄託到陳舟身上,相信吳西平、張中原等人的判斷。
當然,這也跟楊院長沒有把燒烤時跟陳舟的對話,告訴燕京大學有關。
但是,即使輿論如此,華國人的內心,也仍然希望陳舟能夠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只因為陳舟是華國人!
10月2日,陳舟繼續主持自己的研討會,開展高能物理研究實驗的討論。
世界各國的媒體,華國度假的人們,也仍然在關注著諾貝爾獎的訊息。
只不過,諾貝爾獎委員會那邊,依舊還是沉默的狀態,沒有任何訊息放出來。
這一天,所有期待的人們,又在緊張祥和的氣氛中度過了。
唯一調劑,大概就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公佈了。
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佈,將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三名米國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運動的分子機制方面的成就。
時間來到第3號。
不管是一直緊張關注此事的世界各國媒體,還是處在假期中的華國人們,亦或者覺得自己有希望獲獎的物理學家。
都已經稍稍放鬆了心情,覺得今天也會是一個沒結果的日子。
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如果諾貝爾獎委員會在前兩天沒有透露任何物理學獎的訊息的話。
那麼,獲獎的訊息大機率會被推遲到10月中旬。
最早也可能是在一個星期之後。
只不過,在這不經意之間,瑞典皇家科學院的諾貝爾獎委員會,在下午5點45分,於官網上,更新了一則公告。
其內容,正是關於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
公告上,是三位獲獎者的照片。
照片上,從左到右依次為雷納·韋斯、基普·索恩、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