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有了克洛普“劫富濟貧”的美名。
相比於這種快節奏、強對抗的壓迫,以技術為核心的“婉約派”壓迫,是瓜迪奧拉執教的特點。
但瓜迪奧拉的曼城太強調控球,面對高強度的前場逼搶容易後場腿軟。
而索爾斯克亞的高位壓迫,缺點在於後腰。
如果是菱形中場,只有一名後腰就顯得防守單薄。
如果是平行中場,後插上能力就稍顯不足。
索爾斯克亞為了彌補這個缺點,使用了五名中場,既可以保證兩翼齊飛,也保證中場穩定。
可他並不懂合理運用球員的特點。
費雷德攻強守弱,麥克托米奈速度欠缺,博格巴更是自視甚高。
這三人組成的中場,開局體能充沛時,踢得還算可以。
一旦被對手掌握中場節奏,缺點就完全暴露了出來。
剛才的丟球,就是費雷德過於壓上後,博格巴又不能第一時間補防,讓萊萬輕鬆在前場拿球,串聯組織。
再者,高位壓迫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冒險的打法,一旦在中場失守,再遇上一支把握機會能力出色的球隊,是非常容易丟球的。
恰巧的是,拜仁就是一支非常善於抓住機會得分的球隊。
羅西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上半場的比賽很快就結束了,曼聯在主場0:1落後拜仁。
在返回更衣室的途中,曼聯球隊已經氣喘吁吁,而拜仁球員稍顯輕鬆。
索爾斯克亞認為,球員在上半場很努力,但還是不夠。
下半場還要繼續加強跑動,積極拼搶,給予對手更多的壓力。
短暫的休整後,雙方開始下半場比賽。
拜仁開球。
曼聯經過十五分鐘的調整後,體能有所恢復,在哨音吹響後,立刻展開前壓。
但拜仁很輕鬆就在後場完成傳球,曼聯的兩名前鋒只能疲於奔命。
盧卡庫雖有衝擊力和速度,可讓他這麼大的體重,去承擔前場搶斷的活,確實有些為難。
拉什福德雖然速度快,但技術卻很糙,只會無腦地追球,更本不會封鎖對手的傳球線路。
一旦曼聯的陣型開始壓上,就給了拜仁打反擊的空間。
第60分鐘,蒂亞戈在後場一記精確制導,直塞邊路的科曼。
後者接球開始邊路狂飆,晃開防守後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