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看著沉默眼前學子們:“各位,獻醜了!我還有事,告辭!”
說完便拉著身邊再次留下幾滴傷人淚水的程處默走了。
“丁一,我程處默沒服過人,但是你,我是真的服了!”程處默一臉正經的對著丁一拱了拱手。
一把拍下程處默的手:“不就一首曲兒嘛!至於嗎?以後多的是讓你服氣的時候!走,陪我去算學館!看出好戲,哈哈!”
“什麼好戲?”程處默也不和丁一客氣,處兄弟講究那麼多就生分了不是?
“去了你就知道!”
………
學子們聽完丁一唱的精忠報國,此刻都是不禁的感嘆如此曲子當真是讓人熱血澎湃,一個個拉著幾個好友討論起來,這種曲風從未在大唐有過,大唐當下的曲藝多是以參軍戲和歌舞戲為主,唐代音樂歌曲的形式較為完整,如“大麴”,已經有散板、慢板、中板而轉為快板,這是現代的所謂變奏。有了大麴,就可以配上演故事。
歌曲既興,於是戲曲的雛形便形成了。
歌舞戲的代表形式是:
①《踏謠娘》,源自北齊,寫不成器的丈夫酗酒毆妻,婦人訴苦(踏著節拍唱,故稱踏詩),旁人和之,男人至,做毆鬥狀,以為笑樂。至唐時、已改由女人表演,且配以音樂,已經不屬於伎藝,而是歌唱與舞蹈相結合,並有“幫腔”的形式。
②《蘭陵王》,又稱《代面》《大面》。
晚唐段安節《樂府雜錄》載:“戲有代面,始自北齊神武帝,有膽勇,善鬥戰,以顏貌無威,每人陣,即著面具,後乃百戰百勝。戲者衣紫,腰金,執鞭。”
《蘭陵王》後來傳人日本,即日本雅樂部中的《羅陵王》。
③《撥頭》,來自西域。情節是,有胡人為猛獸所噬,其子上山尋父的種種遭遇,唐代已經發展成為十分精彩的戲劇了。
參軍戲
參軍戲盛行於唐代,以滑稽問答為主的一種戲劇形式。
《樂府雜錄》雲:“弄參軍——始自後漢館陶令石耽,耽有贓犯,和帝惜其才,免罪,每宴樂,即令衣白夾衫,命優伶戲弄辱之,經年乃放。後為參軍。”
“參軍”一詞始自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權,其僚屬往往用“參丞軍事”的名義。至南北朝,諸王及將軍開府,皆置參軍為主要幕僚。到了唐宋時代,參軍成了滑稽戲的角色名稱。參軍戲起初主要表演嘲諷贓官的種種情狀。後來情節逐漸發生變化,成為經常表演的戲劇形式、仍然稱為參軍戲。
學子們一邊討論,一邊向周圍的人詢問剛剛唱曲兒的人。大家不知道丁一是誰,但是剛聽程處默叫其丁一,有訊息靈通者便是說出了丁一的所作所為,不斷的挖著丁一的過往。一陣討論之後知道了丁一在算學館,而且聽人說今天算學館到了這會兒還沒下課,越王還趴在算學館外面算題!眾人一齊往算學館去了,還不忘通知自己的三朋兩友。
……
丁一回到算學館就看見那小胖子還在算,蘇博士一眾人也是抓耳撓腮的寫寫畫畫。
看著他們一個個寫的一二三四…丁一一陣頭皮發麻,這樣都能算下去,厲害了!
“丁一,他們這是幹什麼呢?”程處默並沒有看清撅著屁股寫寫畫畫的胖子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