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他覺得有更大利可圖,要想辦法集結行內外資金了。
他的侄兒勸也勸了,只能告訴曾讓慶:“現在,一些原來搞房地產、搞煤礦的資金也進來了。嗯,還有國際的玩家找我們合作,打算囤積大蒜或者綠豆,我們要不要接受?”
曾讓慶猶豫了一下。一般來講,國內的炒家大部分資金實力都比較小,多數為幾百萬元到幾千萬元。但國外進來的遊資實力就非常強了,他們一般是一個冷庫一個冷庫地收購,但是基本上都是找國內的代理,非常隱蔽。
“我們接受合作!”良久,曾讓慶咬牙道。就算淪為國際炒家的買辦也不管了,要想幹一票大的,他還缺乏資金。
他的侄兒欲言又止。
曾讓慶拍拍侄兒的肩膀,說道:“我知道你的顧慮,這樣,我們只接受一兩家資本共同操盤好了,反正,無論是大蒜還是綠豆,都是盤子小,易控制。”
這也是經驗之談:盤子小,就意味著炒作這些商品所需要資金不多,比如一些中藥材品種,只需要幾千萬元就可以控制全國市場;一噸綠豆賣1.8萬元,要倒騰市場的話,只需幾千萬到上億元資金。
小雜糧也沒有期貨市場一說,流通渠道很簡單,都是一些小的貿易商在弄,像綠豆,全國最多就生產50萬噸。
曾讓慶希望再集結一波遊資,同時對大蒜和綠豆進行控盤。
說幹就幹。
曾讓慶確實在炒作上“天賦異稟”。
他往往是先囤積一批,達到一定數量,價格上漲後,再高價放貨賺一把,等貨放得差不多了,價格也回落了,就再囤積再抬價。
在這個過程中,他還利用各種方式製造暴漲預期,譬如大肆炒作通脹、大旱災情、大蒜種植面積減少等概念,甚至還會渲染諸如“裝卸工炒蒜炒成百萬富翁”的傳奇故事,吸引更多資金進入。
對於綠豆,他在囤積居奇的同時,資助張武本這位所謂的“養生食療專家”,大肆宣揚“綠豆治百病大法”,還真的掀起了一股“綠豆養生”熱潮,助推綠豆價格暴漲。
資金雄厚起來後,曾讓慶甚至能進行“買空賣空”——即使目前還沒有可靠的貨源,他仍可以一方面組織貨源,另一方面釋出供貨資訊,並以較高價格與下一級經銷商談判。
一切都向著理想的方向進行,儘管其單次交易利潤不高,但總體利潤很可觀,而且資金週轉快。
曾讓慶叼著煙,彷彿已經看到了利潤滾滾流進口袋。
但侄兒一個突如其來的電話,粉碎了他志得意滿的情緒:“叔,大事不好了!政府聯合嘉穀入市拋售大蒜等農產品了……”
臥槽,曾讓慶叼著的煙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