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同行看來,嘉穀美國分公司的操作很迷。
雖然不清楚其有機食品業務的收益有多大,但盈利狀況良好是可以肯定的——廢話,如果沒有盈利,它的有機農場豈會遍地開花?
但在有機食品市場日益火熱之際,它卻沒有染指下游的零售市場,反而一頭扎進了牧草生產加工行業。
難道種草更有前途,更能賺錢?不可能吧。
“一分錢都還沒賺到,不斷貼錢倒是真的。”在轉道華盛頓州的路上,盧志威呵呵笑道。
世事就是這麼奇妙。嘉穀美國分公司的兩大主導業務,有機食品生產賺得盤滿缽滿,但牧草生產從賬面上來看,收不抵支,堪稱一個大窟窿。
但齊政亦或嘉穀更重視的,反而是持續虧損的在美牧草生產業務。
“這樣剛剛好,有賺有虧,起碼在賬面上達到了一個平衡。否則,我們在美國本土賺得越多,給美國政府交的稅也就越多。”齊政露出一個微妙的笑容,“何況,究竟是不是虧本生意,誰又說得準呢?”
事實上,嘉穀在美有機食品業務支撐的,是國內乳業升級的重要一環。
——毒奶事件後,國內乳企急需優質飼料來提高奶品質量,重建信譽,對苜蓿草的需求大增。嘉穀到美國大規模種植苜蓿草返銷國內,不僅彌補了自家牧場的牧草飼料缺口,還成為了伊利、三元等大企業餵養頂級奶牛的優質飼草重要供應商。
收購或入股美國的牧草農場;壟斷牧草對華出口業務——最大的殺招就是運費補貼。也就是說,一樣的報價,嘉穀美國分公司還包含了運費……這樣對佔領市場自然是無往而不利,但背後全靠有機食品業務的巨幅盈利來支撐。
“不動聲色間,我們幾乎是憑藉著一己之力將美國牧草出口規模翻倍了。”盧志威彙報道:“無論從收穫面積還是從產值看,苜蓿長期位列美國大田作物第四位,是支撐其畜牧業發展的基石。但一直以來,美國95%的苜蓿供國內使用,僅有5%供應出口。”
“但我們入局後,美國透過新增優質苜蓿種植面積,將出口比例提升至10%。”
說到這,盧志威同樣表情微妙:“最關鍵是,美國方面對此也是樂見其成。簡直是恨不得我們將更多的牧草出口到國內,這樣至少會減少他們的貿易逆差……”
齊政笑了起來:“如他們願,也如我們願,雙贏!”
盧志威莞爾一笑,雙贏?誰贏誰知道。
發展的最終目標不過是提高生活水平,而提高生活水平是要靠消耗資源來支撐的。
在美國賺得再多,如果不花出去,就只是一張張綠紙,又有什麼意義呢?還不如換回實實在在的資源。
嘉穀美國分公司的蜜汁操作,實質上就是用美國本土的資源,賺美國人的錢,再用來購買美國的資源輸送回國內——中間除了靈陣這一不為人知的“增值道具”,都不用嘉穀付出任何代價。畢竟,連起步資金都是某人從美國本土“薅羊毛”所得。
眼看車隊進入了華盛頓州,齊政微眯眼道:“老盧,集團對美國分公司的要求一如既往。我們不要求有多大的盈利,不要怕花錢,將綠紙換回實物才是正經的。”
盧志威點點頭,賺錢不容易,“奉旨花錢”還不容易?
譬如這次行程就是為了花錢而來的。
“此行如能成功收購安德森公司,我們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美國牧草出口價格。而安德森公司絕對無法拒絕我們的開價。”盧志威胸有成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