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五十二章 血脈啟門

過了好一會兒,嗚嗚嗚的恐怖風聲才慢慢停止。我從地上爬起來,看了看手上的傷勢,實在的我非常想去醫館,本來就被一把不乾不淨的刀劃了一口子,又沾了好多土跟石子兒,這傷口不去好好消毒,不知道會不會感染。

但是顯然我現在並沒有去醫館的機會。

我回頭看了看蕭世榮那邊,他是真的一點兒都神氣不起來了,被摁在那兒一動不能動。我周圍也站著一群蚩尤族的傢伙,根本沒有逃跑的可能。

我站起身,甩了甩痠痛的胳膊,轉向紫袍子:“我們遠日無怨近日無仇的,你要我幫你們開門我也開了,我已經沒利用價值,你讓我們走吧,我這傷口不處理,遲早得完蛋。”

他又用那種帶著興奮的眼神看著我,還走過來象徵性地看了一下我的傷口,這才抖了抖他的鬍子,笑了笑:“呵呵,你們既然來了,那就一起進去吧。”著他自己點起火把,率先帶著硃砂臉走了進去。

我心裡罵娘,我沒正事兒做嗎,還得陪著你們到墓裡逛一逛?倒是這個場面讓我不經想起簾年的六爺,把我帶進墓,是為了掩人耳目地滅口。

但就算他們是這麼想的,我也沒有一點辦法,在這種包圍裡我根本走不了。我看到蕭世榮也被兩個人押送了過來,心關鍵時刻果然一個個都靠不住,只得暫時服從他們的安排,隨機應變,或者,等待機會才能逃跑。

不過還好,他們對我們倒不算十分苛刻,可能是有十足的把握我們根本跑不掉。蕭世榮被推進來之後,也沒人繼續押著他。

這條墓道是向下走的,坡度設計得剛好能讓人站穩,不至於摔下去。不過,雖然很明顯是人工開鑿出來的,但並沒有什麼裝飾,也沒有壁畫,連地磚也沒櫻照理開個門兒都這麼費勁,裡面怎麼就這麼不講究了?

我回想剛才在外面看到的土包大,好像也…不是很大吧,直徑大概有個…百十米吧?

如果這個墓的構造比較常規,那麼我們我們順著墓道下去,很快就能進去主墓室,那這幫人要找的東西都在那裡。那時候…他們也許會帶我們出來,也許會…總之留給我們的機會也很少。但是這鳥地方能指望誰來救我們?居士和胡七娘嗎?他們倆打起來可能還不如蕭世榮呢,而且這會兒都不知道哪兒去了。想到這兒,我第一次希望能夠在古墓裡呆久一點。

我看著這個墓的墓道,推測著墓葬的年代。聯絡起上大面的石構建築,並沒有磚瓦,我覺得這有點不像歷史時期的東西。我的歷史時期,是指有歷史記載的時期,不談甲骨文和青銅器上那些零星記載的話,這是春秋戰國開始的。

中國建築的發展脈絡,是很明確的。舊石器新石器的時候生產力低下,構木為巢就是最簡單省事的房屋建築。後來單純的木結構房子不夠結實,就出現了用泥土加固的方法。對泥土的使用日益精進,就出現了夯土。春秋戰國時期,為了遮風擋雨,發明了瓦,為了讓泥土更加堅固,發明了磚。

而到了秦漢時期,木構架結構技術已日漸完善,抬梁式和穿鬥式已發展成熟,高臺建築,多層建築的建築工藝也日漸成熟,不然也不會出現阿房宮那樣的建築群。秦漢時期還修建了空前規模的宮殿、陵墓、長城和水利工程,對磚的使用把握已經到了一個境界。

後來,建築更不可能出現石構的了,這也很好理解,磚完全可以取代人力消耗非常大的石頭,不用費力開採,打磨,運輸。所以歷史時期還真沒發現過這種體積如此大的石造地面建築,只有少數陵墓為了防盜還在用石結構。

回到眼前,從墓裡面,西漢開始,墓裡面或多或少都應該有些磚頭,而這裡沒有,只有土;從外面的可能是禮制建築的那堆來,如果歷史時期的最多也就是包含一部分是石構件,不可能是完全的石頭結構。所以,既然後無來者,那也許前有古人,也就是在正兒八經的歷史記錄之前。對那段時光的瞭解,大部分只能透過金石。

金石不僅發現了築木為巢和夯土,而且…我突然想到,近些年,在S省的北邊,離我們不遠的地方,發現了震驚金石界的木峁古城。那遠古時期的城,的確是用石頭堆砌而成的。很多金石界學者認為它無論在時代還是地址上都和黃帝、夏朝或者二者中間那段歷史有密切的關係。

我仔細思考與之有關的細節,尤其是那些書本上的繪圖,讓我內心愈發的不安。實話,雖然石頭的大顏色有些區別,但是,殘存的堆砌方式是真的很像。

那麼這裡得時代,恐怕真的與歷史記載無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