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一百二十一章 亭長

這亭長又一拱手,“小人不知,公子可是長安哪位君侯府中之人?”。

聞此言,劉榮算是看出來了,這亭長還是個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還要看劉榮看劉榮是哪家列候朝臣之子嗣。

早在出長安之前,劉榮便與賈誼、湯晟等人統一了口徑,若是有人問起是何處而來之人,便說是彰武侯之後輩。

且彰武侯竇廣國本來就是劉榮祖母竇太后的弟弟,自己的老爹天子劉啟的舅舅,說是他家之人自然也不為過。

劉榮呵呵一笑,:“亭長可知彰武侯,我乃是章武侯家中之後輩”。

對於朝中列候,這一小小亭長怎會皆知之,然章武侯之名他卻可是聽說過,漢家立國六十年來,只有寥寥數人得封萬戶之候,除去河東之東陽縣之東陽侯與絳縣之絳侯,便只有留侯與這彰武侯是萬戶之候。且彰武侯乃是太后之弟,竇氏宗族之執權柄之人。

此時望著眼前劉榮的亭長,眼神都要冒光了,暗道:“這可是朝廷中的外戚公子,若是將他伺候好了,說不得我也有飛黃騰達的一日,也好擺脫這窮鄉僻壤之地,到長安城中做官!”。

前不久這亭長還曾到過長安,自到了長安便被那恢宏壯麗之景象所折服,更是時常幻想能否有一日也可到長安城中過活,此生便足矣。

“章武侯之大名,小人怎會未聽到過,還請貴人速速至亭中之驛站安歇可好?”。

對於驛站的環境,劉榮等人早已有些受不了了,且劉榮可是知道,此驛站非直道之上設的驛站,直道之驛站,皆是朝廷所設,有少府撥錢充做日常管理開銷之用。

然郡縣之中之驛站,名義上來說雖也是朝廷所設之,但日常之管理,以及用度皆要算在當地之府衙之開銷中。

這些個縣衙中之官吏,可是從不會將此等開銷算作府衙之事,皆是攤牌到各個鄉村之百姓的頭上,待到收租之時,將此皆收入府庫之中。

然向朝廷上繳所收之賦稅之時,卻是從不會將此筆收入交於朝廷,而是盡皆流入了自己的口袋之中。

此等巧設明目徵收苛捐雜稅之舉,歷朝歷代屢見不鮮,且是愈演愈烈之。

漢之中期,各個郡縣便實行每繳糧食一石,加耗兩鬥……

到了明朝更是有淋尖踢斛一說,明朝之官員,在百姓繳納稅糧之時,官府用個大斛做量器,百姓將糧食放進斛裡,再稱重,計算自己完成的糧食份額。

谷堆要按尖堆型裝起來,會有一部分超出斛壁,然後由倉鬥級用腳踢上幾腳。這溢位來的穀物,據說是彌補儲存和運輸過程中損耗用的,更是不許納糧之百姓掃回去,而是要百姓再拿存糧裝滿。

最終這斛中被踢出來之糧,便盡皆被收糧之官吏私自分之。

時至滿清之時,雍正才想出一策,令天下火耗歸公,明朝以降的“耗羨”附加稅改為法定正稅,並制度養廉銀,用意在打擊地方官吏的任意攤派行為。

固此,漢家有些官吏,時常便會到驛站之中大吃大喝,隨後便將驛站所耗之錢糧盡皆算在百姓頭上。

且汾陰之百姓因乾旱已如此不堪,劉榮自然也是不願再往驛站之中住之。

“我等出長安乃是為到外遊歷,又非有朝廷所派之,怎能住在驛站之中”。

劉榮如此說,可是令這亭長目瞪口呆,到汾陰而來之列候子弟,這亭長見過的也有數個,都是一些紈絝子弟,每每到了驛站之中哪兒個不是大吃大喝任意妄為。

今日沒成想,今日遇到這章武侯之家中後輩,竟直言不住在亭中之驛站內,怎會不令其驚之。

這亭長細思之後,便道:“那貴人不若到小人家中暫住如何?”。

望著這一臉諂媚之資的亭長,劉榮暗道:我倒要看看你打的什麼算盤。

“好,既然亭長如此盛邀,我怎能拒之”。

如此,劉榮便上了馬車,跟著這亭長走了數里之後,便到了一處房舍之前。

下得馬車,劉榮一看,這亭長所居之房舍,比之適才見到的鄧義之家可是好了熟背。

不入其家之門,便可看到,這家中最少也要有十間房屋。

在這亭長引領之下,一入其門,便見到其家一處,竟還養有數頭豬,與兩匹馬。

對於養豬劉榮沒有什麼意外,但這兩匹馬可是令劉榮有些驚異。

華夏自先秦商周伊始,尋常百姓之家便已有舍飼,以養豬之用…….

到了漢時,便有人以養豬積肥,但食豬之肉,除尋常百姓之外,貴族與為官者皆是嗤之以鼻。

然到了唐宋之時,貴族食之肉是亦還是牛羊,後來有蘇軾寫下那流傳千古的文章《豬肉頌》,才使得豬肉為貴族之關注。

固此養豬在漢時乃是尋常之事,但養馬便是大不一樣,自漢之伊始,整個漢家天下便是奇缺馬匹。這也是為何劉榮的老爹天子劉啟會下詔令天下之民皆可養馬,養成之後,由朝廷收之。

固此養馬可是一項有大利可圖之事,但即便如此,天下大多之平民還是難以有錢購買馬種在家中養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