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圖大可汗親自領兵十萬,從河西以北殺入,越過長城後,一路橫推南下。同時,阿波可汗越過長城後,以北向南進攻。達頭可汗沿祁連山方向進攻,從青海和甘肅殺入。
真正的戰爭較量,是中原和草原這兩個龐然大物的交鋒,更是兩種截然不同得文明之間的戰鬥。
突厥人的進攻,是真正的大手筆,東自山海關、西抵祁連山,其戰線之長絕對是世所罕見的,然在這麼長的佔線上草原帝國的進攻也是足夠的猛烈,攝圖大可汗號稱引兵四十萬。
其最終的目的,當然不只是想為岳父報仇了,就是為他自己的親爹報仇,他也不可能會如此興師動眾的。
其最終的目的,當然是想要打敗這個新興的中原王朝,讓其歲歲納貢,當然能將其滅掉,自己也向北魏拓拔氏一樣入住中原,那自然也是極好的。
三國之時,準確來說,應該是東漢末年曹操開始做大之時,他老爹曹嵩便是領著全族人,要去投靠自己的兒子,路過徐州之時,卻是被陶謙的部將張闓。
死了親爹,可是把曹老闆給“傷心壞了”,總算是找到機會來打徐州了。
陶謙的此番作為不僅僅是給曹操提功了一個名正言順的攻打徐州的藉口,卻也是替曹操解決了一大麻煩。
華夏向來是提倡孝道的,漢家建立之時,孝文化,雖已有之,但也並未像漢時那般看中。
劉榮的老祖宗,劉邦,在建國之時,便遇到了個麻煩,自己的親爹劉太公該怎麼辦。
按理而言,兒子是皇帝,兒子的老子自然也應該是個皇帝,難道是要讓太公做皇帝不成?
而漢家的勝利果實,乃是劉邦與其一眾徹侯們打下來的,與太公無甚關係。
最終在群臣諫言之下,便被劉太公上了一個封號,名曰:太上皇。
而兩漢四百餘年,最為提倡的,便是孝道,任何人,不守孝道,那麼這個人便要完蛋。
此時的曹操,自然也不是皇帝,還真不好安排自己的親爹。
陶謙將其殺掉,也算是間接的幫了曹操一個大忙了……
……………………………………………………………………
面對突厥,草原民族如此兇猛的攻勢,隋朝自然是不可能坐以待斃的。
長孫晟,早年曾經護送大義公主遠嫁佗缽可汗時,便留在草原,待了近一年的時間。
而就在這一年時間裡,他暗暗記住了草原的山川,地形和部署強弱,而且窺探到了一些突厥高層的矛盾。
隋朝的反擊,讓突厥人徹底領教到了中原的厲害。統一的中原不可能在向草原稱臣納貢。
戰爭的最終結果,便是導致原本統一的突厥帝國,開始走向分裂。
而其後,楊堅便是做起了操盤手,穩坐釣魚臺,不斷地挑撥,已經分裂了的東、西突厥。當然這也是有一準則的,那便是不能讓其中一方有機會滅掉另一方。
若是突厥又在一夜之間被統一了,那就沒得玩兒了。
固此在當東,突厥逐漸強大,為了再次平衡突厥的力量,隋文帝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西突厥的突利可汗。
當然楊堅對付突厥的這一套方法,漢朝當然也是可以拿來,提前套用在匈奴人身上的。
匈奴統治結構,乃是由一個個獨立的部落開組成的鬆散的聯盟,但漢家要如此,這也是要有一個前提的,那便是,漢朝能夠在與匈奴的作戰之中,取得戰爭的的勝利,且將戰爭的主動權從匈奴人手中奪過來。
那時,匈奴人,自然就是漢家,砧板上的魚肉,任其宰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