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數古往今來,哪有皇帝恭喜大臣們發財的?
尤其還是在早朝大殿上,這裡可是議論國事之所。
皇帝調侃大家發財,按說這事先就失了一份莊重,倘若是擱在平時,必然會有諍臣和禮官勸諫。
然而這一次,言官們閉口不言。
其餘官員則是人人帶笑,一起拱手行禮道:“也恭喜陛下發財。”
李世民哈哈大笑,點點頭道:“這個恭喜算是合了朕的口味,因為朕這次卻是也要發財了。”
皇帝的語氣帶著一股子得意,得意之中似乎隱隱又有點興奮,顯然他發的不是小財,否則絕不至於如此。
人人都知道,皇后的內務府在幽州開荒高達一百萬畝,光是遷徙過去的百姓,就有十五萬人之多。
天大的一筆產業。
令人咋舌的一筆投資。
雖然這份投資並不是內務府獨力出資,而是所有皇族聯合起來共同出錢,但是長孫皇后的內務府作為牽頭人,畢竟佔了這份產業的最大一份。
據說足足十萬畝。
難怪皇帝會得意……
……
早朝的氣氛很融洽,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笑,忽然李世民目光看向一人,笑著詢問道:“房愛卿,你是朝堂的文臣之首,到底你家能採摘多少棉花,說出來讓大家羨慕羨慕……”
房玄齡連忙拱手一禮,道:“陛下這是打趣微臣啊,臣家裡的那點收益哪值得大家羨慕,不過既然陛下點了臣的名,那就由臣的彙報來開啟這一場盛事吧。房喬拋磚引玉,諸位還請莫笑。”
李世民點點頭笑道:“滿朝文武一起發財,這確實算是一場盛事。”
說著又看向房玄齡,道:“說說吧,你家採摘了多少棉花?”
房玄齡再次拱手一禮,然後才笑呵呵的開口,道:“半年前認領開荒份額的時候,房家算是最為重視的幾家之一,至於原因,眾所周知,當初因為老夫的一點踟躇和謹慎,導致吾家孩兒被驅逐師門很久也沒能迴歸。最終還是吾家夫人在機緣巧合之下買到了一瓶酒,方才讓孩子重新回到了顧氏門徒的行列。可惜曾經乃是第三門徒,迴歸之時變成了第五門徒。”
“當初一點踟躇和謹慎,直接害了孩子排名降低,所以當顧氏邀請大家認領開荒份額的時候,老夫再也不敢有一點一滴的忐忑……我房家賣掉了幾份祖產,直接認領了三萬畝荒地。”
這時武將那邊有人等待不急,咋咋呼呼開口道:“文臣就是絮叨,能不能直接說事?我們只想聽聽你家採摘了多少棉花,可不想聽你囉裡囉嗦的說故事。趕緊的,別耽誤大家功夫。”
房玄齡呵呵一笑,對此也不生氣,而是對著那人拱了拱手,果然不再訴說以前的事,而是直接道:“今次棉花采摘,房家共計收穫了3100石。”
一石等於百斤。
所以3100石就是31萬斤。
許多大臣目光忽閃,暗暗在心中默算起來,並且和自家的畝產進行對比,很快便有人面帶得意起來,顯然,房家的棉花畝產並不算是拔尖。
此時李世民又看向朝中另一個人,微笑詢問道:“徐世蹟,你家的收穫是多少?徐家身為頂級武勳,可不要輸給房愛卿啊……”
徐世蹟似乎早就預料到會被皇帝點名,毫不遲疑拱手回答道:“徐家不善種田,開荒也僅開了兩萬畝,根據昨日收到的訊息,棉花已經採摘了1700石,雖然剩餘還有一些收尾,估計也沒有多少斤量可增加……所以臣大概估算一下,最後的收穫頂天也就1900石上下。若是折算斤量的話,約莫該是19萬斤。”
兩萬畝棉田。
19萬斤上下?
李世民微微有些意外,皺了皺眉道:“竟然畝產不足100斤?你這可比不上房卿家啊。”
徐世蹟嘆了口氣,道:“徐家早年也算富戶,奈何遭遇大亂家道中落,田產盡失,家僕四散,臣自己孤身上了瓦崗寨,直到遇見陛下才算人生轉機,現如今雖然封了國公,然而建立家族何等艱難,臣算是重新白手起家,麾下那些百姓全都是新募,彼此之間尚未交心,所以帶領起來難免有些磕絆。”
李世民點了點頭,若有所思的道:“這似乎是爾等新興武勳之家的通病。”
徐世蹟滿臉誠懇道:“明年就會好很多了,百姓們已經漸漸有了歸屬心。只要我徐家一直善待百姓,未來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李世民又點了點頭,鼓勵道:“你有此心,朕甚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