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很可惜,並不是所有的漢奴都能如此幸運。
小聖女和疊羅支護送的這一支隊伍,並不是顧天涯口中所說的那個第一批。
真正第一批到達幽州的漢奴們,來自一個叫做‘塔石拉幹’的突厥部落。
這個部落乃是草原突厥的一個大部,最巔峰時期曾經擁有兩萬多個牧民,突厥人乃是馬背上的民族,幾乎任何一個男子拿上彎刀就是騎兵,就算丟擲老人小孩和婦女這類情況,戰士的比例仍舊可以高達五比一。
五比一是什麼概念?
就是說五個人之中就有一個人可以成為兵卒。
而且是能夠騎馬作戰來去如風的騎兵。
也就是說這個‘塔石拉幹’部落在最巔峰的時候,僅憑一部之力就可能弄出一支4000多人的騎兵。
即使是最近幾年實力稍微有些衰弱,但是這個部落的人口依舊保持在一萬五上下,若是按照五比一的兵卒比例推算,他們常年保持著3000騎兵的力量。
3000個騎兵,這在唐初可不是一個小勢力,而是一股極強的力量,甚至能威懾一個小型的國家。
突厥人的成兵率實在是太嚇人了。
……
中原這邊的徵兵比例是多少呢?
國家強盛之時,最高可以達到十五比一,但是很少有帝王敢這麼搞,因為按照這個比例徵兵的話會把國家拖垮。
原因很簡單,老百姓供養不起這麼多兵。
所以中原王朝即使最巔峰的時候,徵兵頂多也就採用二十丁一兵的規則,比如大隋時期的開皇之治,堪稱是華夏民族比較富裕的一個時代……
那時候隋朝擁有5000萬人口。
其中男丁大概是2000萬左右。
國家常備兵力是60100萬。
按照這個比例推算下來,大隋的兵員比率恰好是20比1左右,這已經算是極其強大的國力體現,隋文帝能養這麼多兵卒不得不說是個雄才。
沒辦法,中原的情況就是如此。
由於是農耕文化,導致養兵的耗費極大,因為老百姓需要供養的不僅僅是兵,老百姓需要供養的還有一層一層不斷吸血的人。
但是突厥人不一樣,突厥人乃是遊牧性質。
這就導致了他們居無定所,骨子裡養成喜歡掠奪的性格,當他們建立一支兵馬的時候,多會採用以戰養戰的方式,因此養兵的成本極低,所以才會五個人就能抽取一個兵。
……
比如這個‘塔石拉幹’部族,就是一個典型的搶掠部族。
為什麼他們放歸的漢奴會第一個到達?
有兩個因素。
首先,他們生活的區域距離大唐最近。
其次,他們驅趕著漢奴拼命的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