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籠五丁包!”
“兩籠三丁包!”
“兩籠五丁包,一籠三丁包!”
“小秦師傅,五丁包還有多久好呀?”
“五丁包還能不能加單?”
“三丁包再加六籠!”
按照秦淮原本的設想,開業第1天的早上應該是——
4點早起提前準備,6點開始愉快摸魚,8點繼續點心製作,12點下班開始快樂的一天。
奈何計劃趕不上變化。
秦淮知道,這附近的居民有錢。
房價擺在這裡,沒錢住不到這塊。
秦淮也知道,這附近的上班族工資都不會太低。畢竟這付款寫字樓的租金價格也不便宜,公司沒點實力都租不到這裡來。
但他沒想到,大家有實力到這個地步。
其實最開始三丁包和五丁包的銷量不好。
畢竟包子長得都一樣,這兩款包子也沒有長出花來,和隔壁1塊5的肉包放在一起顯得像是專供富人的智商稅產品,可以和某奢侈品品牌的價格高達4k的鑰匙頭繩一較高下。
但是架不住有人愛買,也架不住上班高峰期買包子的人多。
就算購買率只有1%,那麼每賣出1000個肉包也能賣出10個三丁/五丁包。
大多數人拿到一個並不是剛出鍋還燙手的包子的第一反應都是先咬一口。
雲中食堂作為一家上下兩層佔地面積超過700平的食堂,正常人的走路速度是不會快到能夠走出店再咬那一口的。
眾所周知,包子是有香味的。
大多數時候都是麵皮所帶來的麥香,這是標準的來自碳水的味道,晨間的味道,早點的味道。
但很顯然,五丁包和三丁包的肉香味遠大於麥香味。
一個還熱乎著的五丁包一口咬下所散發出來的並不濃郁,也不能瀰漫太遠,但是足夠吸引人。尤其足夠吸引大清早就起來坐地鐵飢腸轆轆趕到公司門口,急需吃一口早餐續命的上班族。
更不要說五丁包和三丁包還有專門的吃播表演者。
咬一口,疑惑,震驚,狂喜,飢餓,狼吞虎嚥,意猶未盡,駐足,戀戀不捨,猶豫不決,下定決心,再來一個,這一系列的反應每一個吃播表演者都可以演出不一樣的姿態。
但是每一個表演者都在告訴身邊的觀眾,這個包子,好吃。
雖然它貴,但是它好吃。
4000塊錢的髮圈買不起,打完折24.5塊的包子還吃不起嗎?
早起上班就已經夠苦了,吃一個貴一點的包子獎勵一下自己怎麼了?
看起來這麼好吃的包子,難道不值得自己嘗試一下,然後發個朋友圈打卡驚豔所有人嗎?
在這樣的心態下,不少食客的消費觀念從臥槽1塊5一個的包子還打7折,這個便宜我得賺,變成了24塊5一個的包子,這個味道我得嚐嚐。
三丁包和五丁包的銷量激增。
越多人買,賣的越好。大多數人去一家新店買東西都是有從眾心理的,看大家都在買,就覺得這個東西肯定不錯,得試試。
於是早高峰的雲中食堂就出現了1塊5的肉包不屑一顧,35的五丁包趨之若鶩的荒謬情景。
導致秦淮不光沒有實現做二休一,還在後廚蒸包子差點蒸出殘影。
同樣疑惑不解的還有秦從文。
賣了一輩子價格沒超過兩塊錢包子的秦從文想破了頭也想不明白,1塊5的大肉包怎麼會有人不喜歡?
多好ch……實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