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公里左右的航程,三人花了六個小時才從武漢飛到重慶。
主要要是中間停了三次,耽擱了不少時間。
但也不得不停,因為重慶這邊有人想看,為了這架飛機以及後續新機型有個很好的未來,必須得讓一些人看到這飛機的價值。
“你們還真的飛過來了。飛機沒事吧?”當看到李航從那架木頭飛機上下來,在鳳凰山機場等待的王竹頗為驚訝。
一千公里的航程,對於一架才飛第二次的飛機來說,有著極大地挑戰。
“沒事!不過因為加了武器的原因,重量增加不少,飛機速度降了。”李航解釋了一下。
“無妨。你能把這麼一架木頭飛機從武漢飛到成都,你知道意味著什麼嗎?”此時的王竹看著眼前的木頭飛機,比看到女人都要激動。
因為李航成功把這麼一架木頭飛機從武漢飛過來而不出意外,那代表的意義可不一樣。
這意味著他有可能實現造飛機的想法。
之前在馬尾的時候,他也造過飛機,只是都沒能量產。
本以為現在國家困難,又無工業的情況下,想要造飛機就是奢想,沒想到李航的嘗試讓他看到希望。
其實以李航這個連求學經驗都拿不出的情況,擔任飛機組的副組長那就是個笑話,但他還是同意了。
“運氣好。”
“這不僅僅是運氣,而是證明你這飛機用的材料是真的很適合大量運用。要是真能量產我們自己的飛機,意義非凡,你我等人都將在中國航空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
走,我給你介紹幾個人。”
看到興致很高的王竹,李航也很意外,對於隨行的兩位老部下也能露出抱歉的表情。
說是介紹幾個人,其實就是另外兩個的組長以及研究所的成員。
雖說研究所的所長是黃副主任,但王竹這個副所長才負責具體事務。
而目前的研究所可謂是大貓小貓三兩隻。
說白了就是沒人。
由於老周的支援,本來隸屬於南昌飛機制造廠的一些裝置運到了成都,目前正在組裝。
這些裝置的安裝,對於研究所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幫助。
但想要自主生產飛機,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走。
至於南昌飛機制造廠的其它裝置則是運到了重慶南川。
能把一部分裝置運到成都來,已經是老周的私自做的決定。
因為南昌飛機制造廠的裝置都比較好,老周也不敢截留太多。
不過成都這邊的裝置,透過王竹的關係,現在正準備把隸屬於海軍處的航空製造裝置給忽悠過來。
反正現在海軍也廢了,給海軍造飛機是不可能的,不如把裝置拿來廢物利用。
雖說這些裝置比較老舊,但總比沒有好。
而且按照李航的設想,造飛機更多的是需要造木材的裝置。
“李航,來,我給你介紹一下,這是朱林朱組長,器材組的組長,先後獲康乃爾大學機械工程學士及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碩士學位,在美國的飛機制造公司待過兩年,來研究所前,是南昌飛機制造廠監理籌備辦公室主任。”
“這位是王世卓王組長,空氣動力組的組長,清華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