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鬼子欺負我沒兵。”
這是蕭戰的第一判斷。
北、東、南都佈置了兵力,但是東北、東南角都是空的。鬼子要麼是炸開城牆,從兩個方向進攻;要麼是希望守軍分兵,從正面進攻。不管是什麼,他們都在欺負守軍沒兵。
兵力就是蕭戰最大的弱點,敵人就是死死的咬住這一弱點不放。
無論蕭戰如何應對,他都是輸的。如果分兵,敵人就會從正面進攻;如果不分兵,敵人就會炸開城牆,從兩翼進攻。
蕭戰感覺自己被將軍了,敵人一定有幕後高手坐鎮,有可能就是電文裡提到的近藤燻。為了更及時的調動部隊,蕭戰離開了指揮部前往城牆。
一連已經撤回內城,在外圍修築了一道防禦工事,在工事與城牆之間五十米區域,工兵連已經把障礙物清除乾淨,鬼子一旦進城就會遭到迎頭痛擊。
除此之外,機槍排依舊部署在城牆陣地上,城門口也有一挺重機槍,在敵人進攻的時候可以儘可能消滅對方有生力量。
按照時間推算,鬼子炮兵應該已經就位。如果再和敵人打陣地戰,部隊只會出現更多的傷亡。
城牆上,蕭戰用望遠鏡開始觀察。
正面的鬼子已經集結完畢,移動到了離前沿陣地兩百米的地方蓄勢待發。兩翼的鬼子各有五十多人,拉開很長的散兵線向前方移動,當中蕭戰發現有工兵在裡面。
如此看來最初的判斷是正確的,鬼想炸開城牆,從防禦最弱的地方進攻。
蕭戰一時無法做出抉擇,對付兩翼的鬼子至少要出動兩個排的兵力,如此以來鬼子一定會從正面發起攻擊,後果是正面、兩翼都保不住。
“報告!北面、南面發現了鬼子,兵力有一百人之多。”
“知道了。命前哨繼續觀察敵人動向。”
“是!”
傳令兵轉身離開。而就在這時,天空發出“嗖~嗖~”刺耳的響聲,蕭戰喊道:“撤,快撤!”
“轟!轟!轟!”“……”
鬼子炮兵對城牆陣地展開猛烈的炮擊,蕭戰及時帶著機槍排和迫擊炮小組撤離城牆,大隊人馬前往一線防禦陣地。
這炮擊的作戰意圖非常明顯,就是掩護正面和兩翼的進攻,城牆的機槍、迫擊炮對他們是個威脅。
雖然敵人的意圖很明顯,可是蕭戰卻陷入了思維的旋渦之中。給他造成心理影響的是,南北兩邊各一百多人的鬼子。
如果敵人的指揮官是近藤燻,此人擅長心理戰,不可能把作戰意圖明顯的告訴敵方。正面有可能是佯攻,南北才是主攻。無論是左右兩翼,還是正面,還是南北,對方的目的就是想自己分兵,吃定守軍缺兵的弱點。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越是緊迫,蕭戰越是無法從思維的旋渦中跳出來。
哪裡會是敵人的主攻?敵人的意圖究竟是什麼?如果猜錯,蕭戰自己部署的一線拖延戰術將功虧於潰,最後只能全線潰退二道防區,鬼子成功佔領蘭封外城。
勝敗就在指揮官的一念之間,猶豫是指揮官的大忌,這個道理誰都知道,如果真正降臨在自己頭上那又是另一回事兒。
雙方心理博弈講究的是找到均衡點,蕭戰不敢冒險,因為他一點都輸不起,於是他選擇求穩。
“傳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