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選人辯論是從特魯曼先生時期發起的。
特魯曼先生的背景很特殊,在政界缺少盟友,同時民眾們也不足夠了解他。
他和那些父親以及爺爺,乃至於一家人都是政客的政治世家候選人不同,民眾們對他的瞭解很有限。
所以他必須要在大選中展現出一些屬於自己的風采,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和其他候選人“吵一架”。
對民眾們來說,總統答辯,就是吵架。
他們在電視上互相攻擊,指責,有時候還會禮貌且激動的問候對方。
透過這樣的答辯能夠最快速度的讓民眾們瞭解到候選人,瞭解候選人的政治綱領。
所以到了康納時期,答辯就成為了大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並延續至今。
如果不是因為冰川時代即將到來,或許它還會延續很久,有可能還會有人透過立法的方式,讓它成為總統大選中必須經過的一個環節。
可這個世界最殘酷的事情,就是沒有那麼多的“如果”。
這是它第三次出現在聯邦,也是最後一次。
整個辯論過程不會太久,大約六十分鐘到九十分鐘之間,如果候選人不那麼的暴躁。
整個過程會分為三個部分,並由雙方共同選定議題,這場答辯不會有最後評分的人,也不會有明面上的勝利者。
它存在的目的和價值,就是為了更直觀的把候選人的政治綱領,他們的施政思想,透過這樣激烈碰撞的方式,傳遞給全社會。
所以沒有人能夠給他們打分,也沒有人能夠決定他們誰勝利了,或者誰輸了。
康納認為在他大選的時候搖擺州之所以意外的倒向了保守黨,其核心就是在辯論上他沒有盡全力,或者說他其實沒有怎麼用心思。
所以這一次,他讓大家一早就在準備這場辯論,並親自參與其中。
“從目前辯論的規則來看它並不那麼的嚴謹,除了不能隨便的打斷別人的發言之外,每個候選人都有充足的時間來發表自己的觀點。”
“第一部分是圍繞三方議題進行的一個辯論環節,第二部分是互相提問環節,第三部分是一個總結環節。”
“我們這次拿出的議題是……”
康納翻了翻手中的檔案,翻了好幾遍,他確定裡面什麼都沒有寫,這才有些茫然的看向林奇,這件事是林奇負責的。
林奇很自然的接著說道,“這次我們的議題是尊嚴。”
房間裡所有人都有點吃不準這個議題是否合適,在過去的兩次比較正式的總統辯論中,經濟和人權是幾乎每年都會出現的議題。
反正不是保守黨提出這些,就是進步黨提出這些,全社會的人們都很關注這些問題,所以有這些議題能夠更好的向民眾傳達自己的政治觀點。
雖然這才是競選辯論正式的第三屆,但實際上討論它,研究它的人並不少。
康納把自己大選差點失利歸咎於辯論上發揮不好,實際上也讓人們給它一種超規格的重視。
至於這是不是康納推脫責任,其實也很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