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大多數城市的市長變動都很頻繁,市長的「敵人」不只有那些永遠都填不飽肚子的貪婪的底層民眾。
還有那些時時刻刻等待著取代市長的城市議員。
像有的城市市長和議員之間的矛盾是完全公開化的,議員們會抨擊市長們的一些政策,決定,以打擊市長的威望,提高自己在民眾中的呼聲。
有些市長能做十幾年,在聯邦已經是非常長期的市長了,而翠西女士的父親能在這個城市幹二十多年,依靠的可不僅僅是他的能力那麼簡單!
二十多年,足夠讓很多的市民對他們的市長產生厭惡。
只要他有一些承諾兌現不了,市民們就不會再選他!
當然,他能一直當市長,和他的弟弟也有很大的關係,城市裡的信徒比較多,藉助地區牧首的影響力,長期佔據一個市長的位置並不是很難。
可即便如此,城市也需要發展,也需要……大型企業的入駐。
對於資本家來說一個地區是否有發展潛力其實和這個地區本身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這句話聽起來好像有點顛倒,有點自我否定的意思,但這恰恰也是最真實的一面。
企業家是否願意在一個地區投入大量的資金,取決於這個地區的主政者是否站在自己這邊。
簡單一點來說,一個環境惡劣或者資源惡劣,或者其他什麼不太友好,總之不是一個很適合企業進入的城市。
只要這個城市的市長和資本家們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這座城市對企業家們來說,就是具有發展潛力的。
稅收方面的減免,政策方面的傾斜,甚至不要錢和遠低於聯邦水準的土地使用費用。
這些都能夠讓資本家看見大量的利潤!
而那些看似非常不錯的城市,如果主政者和資本家們不是站在一起的,那麼這些城市對資本家而言,就缺少吸引力。
沒有減免稅收的優惠,沒有政策上的傾斜,他們還要面臨競爭,利潤就不會多。
翠西女士的父親這些年裡透過市長的身份得了不少的好處,加起來有三百多萬現金,還有一些不動產和高價值禮品。
他因為收取了這些資本家的「賄賂」,雙方保持著很好的關係,所以這些資本家才在這座城市裡開設公司和工廠。
這不是辯解,而是聯邦特有的政治特色,資本和權力的苟合。
這些行為顯然是不合法的,一旦聯邦調查局為了打擊翠西女士而來調查他,那個時候他只會更被動。
現在主動自首……雖然一樣的被動,但情況變得可控得多!
市長親自打電話自首,這件事的確不算小。
雖然地方調查局的局長已經接到了來自調查總局的協助通報,可他想了想,還是親自帶人,把翠西女士的父親請回了聯邦調查局。
在他前往聯邦調查局的同時,很快整個城市的大企業都知道了這件事。
資本家們有些不安,二十多年的時間翠西女士的父親早就把這座城市經營成了一座要塞。
每個環節的每個人,都在默默的盈利,受益。
現在最核心的人物突然被聯邦調查局的人帶走了,他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也不知道會不會影響到自己。
整個城市的電話線路都在翠西女士的父親被帶走後的三十分鐘裡,差點忙到打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