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章 悲歌

大宋紹興四年八月初五,河東路寧化軍、汾河之上。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波光粼粼的河面之上,一艘大船正在破浪前行。船上坐滿了身穿青衣,頭戴方巾的年輕士子,士子大多是男子,但也有幾個嬌豔的面容夾雜其中。

這一首近日報紙上所載的散文詩,標題為«我愛這土地»,乃是詩詞大家王松所作,王松感慨國破家亡,民族處於危險關頭,為激勵百姓犧牲、奮起抵抗而作。

儘管和歷朝歷代的詩詞歌賦從體裁和格式上各不相同,不符格式和音律,沒有之乎者也,也沒有什麼轉押韻,但卻更加直白易懂,從這些年輕學子嘴裡面讀出來,也是朗朗上口,悲壯豪邁。

如今,王松已經成為了大江南北的文壇領袖,各種經典詩詞、歌賦、小令,包括學生們讀的這種“白話文”詩,頻繁見諸於報紙,成為年輕一代喜聞樂見、如痴如醉的熱愛。

推薦下,真心不錯,值得裝個,畢竟可以快取看書,離線朗讀!

船上的這些年輕學子,正好處於這種熱血沸騰的年紀。經過連續幾年報紙的薰陶,這些人心目中不但形成了國家民族意識,也開始了反思和探索。

異族壓迫,百姓受苦,正是民族主義,愛國主義高漲的年代。兩河及燕雲之地上千萬漢人,隨著結社之風盛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逃離燕雲之地,紛紛進入兩河。

即便是那些呆在燕雲之地的讀書人,也都紛紛起來,暗地裡以結社或武裝反抗金人。

“李遜,你說咱們真能找到忠義軍嗎?”

士子們聚在一起,高談闊論,針砭時弊,書生意氣,無拘無束。談到古今往來,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眼前的戰局上面。

“兩河大戰一觸即發,此事天下皆知。曲陽縣乃是兩軍大戰的前沿,找到忠義軍將士,應該不難。”

李遜朗聲說道,臉上神采飛揚。

作為這一群讀書人的魁首,幾年前,的李遜,還是一個鮮衣怒馬,錦衣玉食的紈絝膏粱,整日裡只知道遊手好閒,飛鷹走馬。

自從偶然接觸了報紙上的新派思潮,就像船隻黑夜中找到了燈塔一樣,他整個人的心頭,也都有了光亮。

苦讀書籍,練習武藝,人也變的彬彬有禮,謙遜好問。幾年的時間下來,他結識了一大群志同好友,也建起了這個所謂的河東學社。

船上的年輕學子,許多人也都和他以前一樣,渾渾噩噩,渾然不知家國為何物。如今眾人脫胎換骨、煥然一新,成了憂國憂民,志向遠大的有為青年。

“李遜,你說忠義軍能擊敗金人嗎?”

長得有些憨厚、五大三粗的吳之煥開口。他是學社裡面有名的勇士,也是一個吃貨加搬運工,平時眾人出行,苦活累活以他出力最多。

“事關國戰,忠義軍必能取勝!”

李遜堅決地說道:“咱們河東學社前去勞軍,肯定能見到忠義軍將士,到時候,你就能看到他們的威嚴了。”

作為王松和忠義軍的忠實擁躉,李遜對著忠義軍有著幾乎盲從般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