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拉肚子手巾,三道道藍,
咱們見啦面那容易,哎呀拉話話難
一個在那山上,一個在呀溝,
咱們拉不上那話兒,哎呀招一招手
瞭啦見那村村呦,瞭不見呀人,
我淚格蛋蛋拋在哎呀沙蒿蒿林!”
蒼涼洪亮、粗獷高亢的陝西民歌嘶吼起來,響徹山林,士卒們精神一振,都被質樸的歌聲撩撥的興奮起來。
折月秀心裡猛地一顫,如何還有這麼好聽、說到人心底去的“民歌”?
難道說,這王松去過陝北或者河外三州、見過那裡的溝溝坎坎,又或是王松關關雎鳩,在向她暗示些什麼?
林大虎卻是搖了搖頭,嘴裡面說道:“大官人,小人真的沒有聽過這樣的什麼民歌,不過,還是很好聽的,你再教教大夥!”
王松並不知道,他所唱的陝北民歌,是在陝北徹底荒蕪、沙漠化以後所誕生的,距離後世也不過三四百年的歷史。
在這個時代,由於過度開發,堡寨的大量修築,草地面積大量減少。再加上氣候寒冷,處於高壓狀態的遊牧民族南下,使本已瘡痍滿目的陝北地區更是雪上加霜,自然環境遭到毀滅性破壞。森林遭砍伐,植被大量破壞,使得水土流失更加嚴重。
但是無論如何,還沒有達到後世那種黃沙漫天,溝壑縱橫的荒涼景象,自然也就沒有這種民歌誕生的土壤。
聽到林大虎的話,王松不由得遺憾的搖搖頭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一人,在水一方,看來陝北的漢子,還是在唱著幾千年詩經裡的東西! 卻不知這河東,有什麼好聽的民歌沒有?”
張橫在一旁搖頭道:“大官人,這河東的小曲小人倒是聽過一些,民歌什麼的,小人就孤陋寡聞了。”
林大虎在一旁說道:“相公若是知道什麼河東曲子或民歌,唱出來大夥兒聽聽,權當解悶!”
旁邊的軍官也都起起鬨來,折月秀也是停下了腳步,抬起頭來看著王松。
王松點點頭,笑道:“那我就獻醜了,唱得不好,大家莫怪!”
折月秀心裡暗自“哼”了一聲,不知道這傢伙又會冒出什麼驚人言語。
王松看了蒙臉的折月秀一眼,清了清嗓子,站到一塊高石上,開始唱起了那首著名的河東民歌«走西口»來: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實在難留,
手拉著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門口。
哥哥你出村口,
小妹妹我有句話兒留,
走路走那大路的口,
人馬多來解憂愁。
緊緊地拉著哥哥的袖,
汪汪的淚水肚裡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