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不群看一幫弟子仍舊處於震撼當中,停了停,讓眾人消化。
嶽不群繼續道:“既然我們腳下的大地可能是圓球,那就是不是無邊無涯了,想來定是海水圍著陸地,陸地間隔著海洋。”
“陸路行走艱難,耗時耗物,但如乘船行路,則方便許多。”
“如國朝初期,鄭和太監七下西洋,戰艦千艘,一兩個月,即可把數萬人送達數千裡之外。”
“如現在大明還有這樣的艦隊實力,只要有靠海的地方,何處不可行。”
堂下七個弟子,均連連點頭,遙想鄭公當年,戰艦千艘,遮空蔽海,連綿數十里,此等威勢,亙古未有,可惜了!
嶽不群臉上神色微微沉重,說道:“國朝承平百年,官紳貴戚貪心不足,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失地之民日益增多,再有數十年,無地之民達到一定數量,一有天災,必有不忍之禍。”
“縱觀歷史,到了這種地步,只有兩個辦法解決。”
“一是仗劍扶犁,開疆拓土,以養國民;二是流民四起,改朝換代,大肆殺戮,人為地減少人數,重新規劃土地,安頓剩餘生民。”
“歷史證明,向北向南向西的陸路皆難以通行。”
“但在今朝,航海技術已經可以支援我們華夏文明,透過海洋繼續擴張。”
“現在的千料海船,能把漢民送到任何一個海岸,依託海岸向內陸發展,大海能把所有的漢民都聯絡起來,只要我們不畏懼海洋,我們就能做到這一點。”
座下七子恍然大悟,確實,只要民眾不畏懼海洋,大規模下海,這個世界的所有海邊,都會被漢民佔據。
楊健遲疑道:“雖然我們不畏懼海洋,可大海確實是變化莫測的,稍有不慎,就船翻人亡,只有無路可走之人,才願意出海,一上船就把命託給了老天,不屬於自己的了。”
嶽不群點頭道:“這就是內陸民眾的想法,可你回頭看看,現在南海、東海,萬里碧波上,多少海船在行走!”
“常年不絕!”
“如果真有那麼危險,有去無回,還有誰會願意出海。”
楊健想想,奇怪問道:“是呀!海上的船隻很多,水手們都說危險,可一樣毫不遲疑就下海去了,為什麼我們大家還是覺得出海是極大的危險呢?”
“航海的危險是有的,還不小,但只要掌握了大海風雨變化、洋流變化的規律,摸清航道,我們就能儘量地規避這些危險。”
“現在的海商,不就把海圖看的比命還重要嗎?這海圖及出海時機的選擇,就是為了規避危險。”
“要說危險,大山不危險?叢林不危險?大河不危險?沙漠不危險?就是出個門,都有可能碰到野狼毒蛇,為何我們都不怕,單單就怕大海?”
“其實,這些危險情況,大家都是能想像到的,但還是覺得危險,卻是有人為因素在裡面,有些人在暗中推波助瀾,故意誇大其中危險,常年累月地宣傳,致使大部分人及朝廷,都視大海為畏途,一心龜縮在大陸上。”嶽不群憎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