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勢力間的人員流通問題
中華一致對外原則。
外族的處理原則問題。
……
一個個了不得的事務被太華堂弟子提了出來,各派代表都傻眼了。
大門大派的代表都趕緊派人回去,招來更多的門人參與研究討論。
小門小派都茫然了……
我是誰?我在哪裡?我在幹什麼?
短暫的茫然後,他們就很自然緊跟在他們要好的大派後面,每天派人去打聽各項事務的談判進度,新條文如何確定,對他們有哪些好處或壞處。
太華教自然佔盡了地主優勢,安排弟子對各條文進度每天進行講解,越來越多的門派,也都把自己的意見透過太華教的口表達出來。
最後,能派出門人弟子,參與到所有盟約條文談判的,也不過七個門派。
太華,日月,少林,武當,天柱,崑崙,峨眉。
如無意外,這七個門派,將成為長安盟的七大教,或七大宗,他們將決定中華地界的所有事務。
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多的條文被各派共同認同,透過各種渠道流傳出來,長安的氣氛就變得越來越熱烈。
大家都知道,中華幾千年的傳統,隨著世界大變,已經變得不合時宜了,如今,在這個千古神都,一個新的道統,正在一步步鑄就起來。
中華地界的亂象,必定會隨著這次盟會,得到徹底的整治。
一個嶄新的秩序體系,正在慢慢建立。
在這個新的、擁有無限未來的秩序體系裡面,這裡的所有人,都是受益者。
他們或將開創一個新的門派,或將管理一府一島,最最基本的,也能創立一個擁有巨大領地的家族。
不單止各派來人如此想,就是長安城的數萬民眾也是這樣想。
局勢如此,大勢如此!
誰也不能阻攔!
大明到了中葉,人口已逾萬萬,士紳大量兼併土地,奉養宗室耗資巨大,商稅零落,農稅不堪重負,流民日眾。
許多問題都顯現了出來,最大的表像,就是朝廷越來越羸弱,國力越來越差。
許多有識之士,已經在尋求改良弊政,重振朝綱。
這樣的思想,也影響著一部分武林人士。
不想這世界陡然大變,漢民十不存一,以前的那些問題,都不是問題了。
倖存者們發現,漢民人口雖然少了九成,但大家擁有的力量,反而大大增強。
最普通的個人,力量都得到數十倍的增強,稍稍學習一門武功,就能一縱數丈,力能扛鼎。
武林各派這幾年都在清理自己的勢力範圍,救助民眾,等這一階段完成後,大家就發現了大問題。
前期越是熱心救助民眾的幫派,握有的力量,就越強大!
一流門派暫且不說,就說遼東鐵劍門這種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性幫派。
大變前,門人弟子不過數百,老老實實窩在遼東,做著皮貨生意,也不敢太得罪官府,更不敢觸碰邊軍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