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七百八十八章 第一工業國

農業產值的增加,有多方面的因素,而最大的促進願意有兩方面,一是大規模的交通建設,第二則是工業機械化的推廣。

大恆帝國的可耕地是非常多的,不僅僅是鏡河羅河沿岸區域,大量內陸區域裡也是存在著大量的可開發的土地。

這些內陸,交通不便的土地因為遠離可通航的河流,同時早期又沒有鐵路,糧食外運困難,因此這些地方的土地開發一直都沒有形成規模。

然而隨著帝國的鐵路大建設,內陸以及西部大開發後,交通便利之後,農作物外運更方便,便宜,這就吸引了大量人前往內陸地區進行農業開發。

如此讓大恆帝國在十多年裡,把土地面積增加了兩倍以上。

同時大恆帝國很早就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大恆帝國的絕大部分可耕地,都是屬於平原型別的耕地,地形平坦,極為適合使用大農場模式,要不然的話,大恆帝國這邊也不會逐步從牛耕轉化為馬耕了。

這樣的特殊優勢,也是推動農業機械化的極大優勢,而農業機械化也使得了大恆帝國在耕地面積迅速上漲的同時,依舊能夠保持高效耕種。

中大型農場為主,採用機械化耕種的大恆農業模式,和其他國家都不太一樣。

其他國家的農業種植,基本都停留在小型甚至微型農場上,機械化應用雖然也有,但是極少。

不像是大恆帝國這邊,都是以中大型農場,這些大型農場已經廣泛採用機械化耕種,再不濟也是用大型挽馬耕種。

而這也是大恆帝國能夠以較少的農業人口比例,維持龐大農作物產量的緣故。

使得帝國方面能夠在人口出現高速增長的情況下,依舊有餘力大量出口農產品。

統一戰爭結束後,國內和平穩定,人口出現一定程度的高速增長,高速增長的人口自然也就消耗了更多的糧食,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大恆帝國的糧食供應,甚至是糧食越來越富裕、

沒辦法,大恆耕地太多,又採用機械化耕種,糧食就是這麼的多!

而大恆帝國的這種農業結構,也是其他國家想要學都學不來的,他們想要學,得先擁有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可耕地先!

帝國農業都發展的如此迅速了,那麼作為帝國大力扶持的工業發展呢,那麼就更迅速了。

乾聖十三年裡根據多方面的資料綜合,大恆帝國的工業產值達到了驚人的一百八十億恆元,佔據世界工業產值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這個資料甚至已經是小幅度超過了克魯爾王國,當然了超過的數字並不大。

當然了,兩國的工業結構還是存在著巨大的差別,大恆帝國的工業還是中低端為主,而克魯爾王國方面則是以中高階為主。

但是從工業產值總量上來說,兩者已經是處於同一水平。

如此龐大的經濟總量,才是支撐著大恆帝國搞內需,搞電氣化,搞海軍擴張,乃至在海外擴張的底氣所在。

只不過,大恆人的製造業過於低端,所以在藍星上,人們對大恆人的工業強大其實並沒有一個太直觀的概念,很多人依舊把大恆帝國當成了統一之初的大恆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