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大評議的框架下,相互合作,不斷蠶食推進,拿下關八州東部土地,用幾年時間將整個關八州之地納入關東侍所的管轄範圍。
義銀原本想著讓關東侍所自己玩去,他不要插手其中,利用這次十拿九穩的征伐,磨合大評議的制度,讓新的關東體系走向成熟。
可現實就是如此殘酷,義銀的臉都要被關東侍所那些貪婪的傢伙抽腫了,那些人根本不走尋常路,只佔便宜不吃虧,簡直是混蛋!
關東侍所用最愚蠢最粗暴的辦法對付東方之眾,自然迎來了東方之眾最劇烈最激進的反抗。
而義銀呢,他就是倒黴的政治洩壓閥!
關東侍所胡作非為,東方之眾怨氣沖天,那就找關東侍所打去!決議是大評議投出來的,又不是我下令決定的,幹我斯波義銀p事啊!
東方之眾的貿然出擊,已經打亂了義銀的政治謀劃。而佐竹義重果斷跑來投降,更是給義銀出了一個天大的難題。
在義銀的構想中,大評議制度必須走向成熟,貴族共治的良好執行能幫他省很多事。
島國政治歷來就是兩頭重,近畿與關東兩個大體量的經濟中心,時時刻刻在產生分裂對抗的可能。
鎌倉幕府對抗京都朝廷,鎌倉足利家對抗足利將軍家,這都是島國曆史上統治者的血淚教訓。
在義銀統一天下,完成斯波神權,神裔家族的政治體系之前,他必須牢牢控制住近畿與關東兩頭。
關東侍所體系是義銀比較滿意的政治財富,貴族共和自治也許不是最優解,但也絕對不是最差的。
理論上,共議制度足夠穩定,雖然免不了內耗扯皮,但平時小矛盾都在商議中發洩出來,就不容易積累大矛盾,鬧出大亂子。
可現實遠遠比理論搞笑得多。
關東侍所諸姬貪婪東方之眾的領地,乾脆把東方之眾踢出大評議,然後透過決議討伐東方之眾。
關東侍所一吃到底,東方之眾沒有渠道討價還價,這矛盾就積累到無法調和,最後全部發洩到義銀身上來了,義銀冤不冤?
好在義銀這個洩壓閥足夠強勁,硬是抗住了壓力,現在東方之眾發洩到腿軟,直接跪了,又引申出新的麻煩。
義銀希望關東侍所透過協商,合作,討伐,用幾年時間慢慢消化到東方之眾在下野,常陸,上總,安房這四國的勢力。
政治上形成成熟的機制,軍事上形成合作的共識,財政上形成統籌規劃的預案,讓關東侍所成為可以獨立良好運轉的新政治體系。
東方之眾主動出擊失敗,重挫士氣,討伐東方之眾的戰爭時間一定會大大縮短,已經讓義銀的政治圖謀難以達成目的。
而佐竹義重這一跪,更是把義銀的如意算盤砸在地上,又踏上好幾腳。
在義銀的期望中,東方之眾在事不可為的局面下,應該選擇撤退收縮。
就像是裡見義堯的選擇那樣,跑回根據地負隅頑抗,佐竹回去常陸,宇都宮回去下野,反正你們還得當這個壞人惡人,抵抗到底。
只有這樣,關東侍所對於東方之眾的討伐,才能繼續正常執行。即便難度大不如前,但至少走個過程,打個一兩年,鍛鍊鍛鍊體系。
可現在,佐竹義重這個東方之眾最強悍的頭號大佬一跪,馬上就會引起連鎖反應。
東方之眾那邊很可能要引發恐慌,一旦形成早投降少受罪,晚投降倒大黴的骨牌效應,東方之眾討伐戰可能就沒必要了。
敵人都投降了,躺在那裡任人宰割,那還討伐個p,那叫做接收!
最讓義銀頭疼的一點,還不是討伐戰的無疾而終,而是關東侍所各家在這次戰事中沒有功勞,連苦勞都沒有!
仗幾乎都是義銀一人打的,蒲生氏鄉在小金城稍稍吃了點苦頭。
北條家大概也就北條康成那些少壯派真的出力了,大道寺盛昌跟著跑了一圈房總半島,刀子都沒亮一下,又跑回來了。
島勝猛奪回關宿城,總算是立了一功。
然後呢?還有誰?還有誰!
關東侍所一群統戰眾在大評議扯淡,義銀自己帶著雜七雜八的義軍就把東方之眾打服,前後不過二三十天的功夫,一眨眼,完事了!
武家講究奉公恩賞,沒有功勞你好意思分地盤嗎?就算你好意思,別人能服氣嗎?
體系沒鍛煉出來,東部隱患沒有真正解除,就算是成功逼降東方之眾,日後的麻煩也會只多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