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暑往,秋收冬藏。
過了八月十五,日子好似就不經過了。
稍不留神,一兩個月便一晃而過。
陰沉的天空中,飄下陣陣鵝毛雪花,但整個歷城卻洋溢在歡慶的氣氛中。
大街小巷中,彩燈高掛。
行人們撐著傘,逛著市集,臉上掛著笑容,為即將到來的年節添置物件。
今年風調雨順,夏收秋收都沒有受到絲毫影響。
在輕徭薄賦之下,百姓們交了稅,手中還有一筆閒錢。
更何況,農閒時不少百姓應徵修高速公路,賺了一兩貫的工錢。
遠在北方的應州,同樣下起了鵝毛大雪。
一隊潰兵於曠野中策馬狂奔。
潰兵人數只有數百,將一名中年人牢牢護在中間。
昔日高高在上的天祚帝耶律延禧,此刻如同一條喪家之犬。
整個人狼狽不堪,似乎長時間暴露在冰天雪地之上,臉頰上出現了數塊凍瘡,讓其看上去格外猙獰。
就在這時,一名親衛高聲道:“陛下,戰馬已到極限,再跑下去馬就廢了,不如歇息片刻。”
“好!”
耶律延禧回頭望了一眼,見沒有追兵的蹤影,便點頭應道。
只是剛剛張開嘴,狂風便裹挾著鵝毛大雪灌入口中。
得了他的命令,一眾潰兵漸漸放緩馬速,在一處背風的山坡下歇息。
翻身下馬,耶律延禧取下腰間水壺,卻發現銀質的雕龍水壺,不知何時出現一個箭孔,壺中的水早已漏光。
親衛見狀,正想遞上自己的水壺,結果水壺中早已空空如也。
耶律延禧一屁股坐在地上,也顧不得什麼皇帝的儀態,抓起地面的積雪就往嘴裡塞。
白雪在口中化開,變為一股冰涼的雪水,順著喉嚨直入腸胃,凍的他不由打了個哆嗦。
“朕悔不聽重德(耶律大石)之言啊!”
耶律延禧仰天長嘆一聲,心中已是懊悔至極。
今歲七月,被俘的耶律大石逃出金帳,並且還帶走了兩千遼國降兵,迴歸耶律延禧身邊。
八月又得到陰山蒙古室韋謨葛失部族的投靠,這讓耶律延禧大喜過望,以為自己天命加身,準備出兵與金決戰,收復遼國失地。
但耶律大石卻毅然反對,覺得遼軍一敗再敗,士氣低落,此時決戰並非良策。
為今之計,該退守遼國在西北的軍事重鎮可敦城。
此地自遼開國以來便受到歷代遼帝的重視,專設有建安軍節度使司,併為遼西北路招討司的駐地。即使在遼末戰亂之中,西北仍然相對安定,有各部軍隊兩萬餘騎,戰馬數十萬匹。
兩萬騎兵,十萬戰馬啊,只需休養生息數年,便可捲土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