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上沒有感覺,吳越覺得可能是自己心緒太急躁了,沒法靜心凝神導致失敗。
今天吳越和爸媽說完後整個人都輕鬆了許多,在村裡慢慢的走了一圈將心情放空。回到家後吳越一個澡,神清氣爽的盤坐在了床上開始修練。
吳越先默唸了一遍《基礎內功》的內容。
“內功之傳,脈絡甚真。內功之要第一必先知脈絡,脈絡不真,勉強用之,無益有損。
前任後督,行氣滾滾。
任脈起於承漿,正直下行,胸腹分中,至前陰高骨而止。督脈起於脊尾盡處,正直上行夾脊背過泥丸下印堂至人中而止。此二脈前後行氣滾滾者,久而用之氣來之盛也。
井池雙穴,發勁循循。
井者,肩井穴也,在肩頭分中;池者,曲池穴也,在肘頭分中,左右各有一穴,此周身向外發之穴也。用功之時,不可過於猛烈,須以從容為之,循循者,以漸而入之意也。
千變萬化,不離其本;得其奧妙,方嘆無垠。
……”
人體共十二正經加任督二脈十四條主要經脈一共有三百六十一個穴位。
《基礎內功》當先修練的就是任督二脈。
“先任後督,行氣滾滾。”
將任督二脈打通後,再來打通其它的十二正經。
如果吳越知道古武傳統內功都是先修練十二正經,最後修練任督二脈的話就知道自己的《基礎內功》和古武的區別。
傳統內功先易後難,十二正經相對更好修練。待修練好十二經在去修練最難的打通的任督二脈。
而吳越的《基礎內功》則是先難後易,一開始就修練最難的任督二脈。貫通任督二脈後,氣行周身,再去修練十二正經事半功倍。
其實兩者也沒什麼差別,不管是陽關路,還是獨木橋,最後都是要碰頭的。
吳越現在修練的就是任脈。任脈共二十四個穴位。從下往上依次是會陰、曲骨、中極、關元、石門、氣海、陰交、神闕、水分、下脘、建裡、中脘、上脘、巨闕、鳩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璇璣、天突、廉泉、承漿。
按照《基礎內功》上的方法,吳越第一個要修煉的就是承漿穴。由上至下,承天啟地。
吳越收斂心神,腦海中想到承漿穴的資訊。面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又名天池穴、鬼市穴、懸漿穴、羕漿穴。是任脈與足陽明經交匯之處。
吳越慢慢的觀想著承漿穴,將承漿穴想像成一個漩渦。一點一點的旋轉起來,像一個黑洞一樣吞噬著空氣中的靈氣。
這個過程是很難的,首先你得知道承漿穴的位置。然後集中精神,在腦海中想到承漿穴,還要將承漿穴想像成漩渦,並用意念推動這個漩渦旋轉。
吳越今天狀態很好,所以心裡十分穩定。從想到承漿穴,又將承漿想成漩渦,到推動漩渦旋轉一氣呵成!
將漩渦推動起來後,吳越並沒有盲目的加速。昨晚就是因為太心急,好不容易想到漩渦,一上來就用力推動,結果漩渦很快就崩塌了。以至於後面吳越嘗試了好幾次越來越急,連漩渦都形成不了。
這一次吳越吸取了教訓,從一開始就小心翼翼的,慢慢加力推動漩渦。在漩渦動起來後,吳越也沒有立即加速,而是順著現在的速度慢慢的推動著。
推動了五圈後,吳越感覺漩渦狀態穩定後,才又加了一點力。漩渦旋轉的速度跟著稍微快了一點。等漩渦又旋轉了兩圈穩定後,吳越才再次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