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逃命

月高天黑,風輕雲淡。

呱呱。。。青蛙在稻田裡歡快的嬉鬧著,遠處偶爾傳來幾聲狗的叫聲,在一眼望不到頭的稻田裡,顯得特別的寧靜。

在一條村路上,突然傳來幾聲金屬碰撞聲,人的呵斥聲,打破這個寧靜。幾條人影不斷的起伏,跳躍著迅速移動著。

最前一個四十歲左右的人,披頭散髮,滿臉血汙,目光閃縮,神情可怖,衣服破碎,血跡斑斑。手裡提著一支短劍,氣喘吁吁地,手捂著胸口,不停的往前飛奔。

後面跟著三人,都在三十歲到四十歲間。一個左目已瞎,獨眼用皮套罩著,臉上近鼻樑有一道長長的刀疤,目露兇光,手拿著一支短槍。

槍有廣義,狹義二種意思。廣義的槍,是總稱,凡是以擊刺為主的長柄武器可以稱之為槍。與短兵器械完全相反,綜合威力大,是“十八般武器”之一,“四大武器”之首,被稱為“百兵之王”。馬槊也是屬於槍的種類,只是馬槊不僅以擊刺為主,還帶有一定切割和劈砍功能。

狹義的槍,外形與矛相似,柄長於刃,就是隻有擊刺功能,沒有切割功能,但是也可以當棍棒用。紅纓槍就屬於此類。

槍長而鋒利尖銳,使用靈便,槍頭刃可刺穿盔甲;槍桿可格擋兵器,也可棒打或投擲殺敵,威力比純棍棒類鈍器強。武將可騎戰馬衝鋒刺敵,或下馬步戰。

槍的分類很多,以長短來分也沒有絕對標準,看使用的場景。在步戰中,長度2米以上的槍就算長槍,在騎戰中長度2米的槍算短槍,要長度3.5米以上的槍才算長槍。長槍短槍各有優缺點,要看使用人,要看使用場景,沒有絕對優劣之分。

《隋唐嘉話》:[秦武衛勇力絕人,其所將槍逾越常制。初從太宗圍王充於洛陽,馳馬頓之城下而去,城中數人,共拔不能動,叔寶復馳馬舉之以還。迄今國家每大陳設,必列於殿庭,以旌異之。]

《舊唐書•秦瓊傳》:叔寶每從太宗征伐,敵中有驍將銳卒,炫耀人馬,出入來去者,太宗頗怒之,輒命叔寶往取。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人馬辟易。]

秦武衛就是秦瓊,演義裡說秦瓊擅長用鐧,但是在正史裡沒有提及。秦瓊的槍逾越常制,就是說這槍是特製,用定製這個詞要準確點。懷疑此槍是指特製的馬槊,因為馬槊在唐朝很流行,有很多擅長使用馬槊的高手,秦瓊不可能不擅長馬槊。

《五代史·王彥章傳》說:「彥章為人饒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持一鐵槍,騎而馳突,奮疾如飛,而他人莫能舉也,軍中號王鐵槍。此槍也是定製,全合金的。

《宋史·李全傳》:李全「以弓馬矯捷,能運鐵槍,時號『李鐵槍』。」全妻楊氏,「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

戚繼光《紀效新書》說:「長槍之法,始於楊氏,謂之曰梨花,天下鹹尚之;其妙在於熟之而已,熟則心能忘手,手能忘槍;圓精用不滯,又莫貴於靜也,靜而心不妄動,而處之裕如,變幻莫測,神化無窮。」

第二個是個絡腮鬍子,右手拿著一把雙手刀。

刀的形制太多,種類也多。主要就是劈砍,刺擊功能很弱。歷史書上記載用刀的高手比用槍的少。至於關羽的青龍偃月刀那是演義中的,不是正史上的。

《三國志》: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是用的刺,不是用的劈,質疑關羽手裡的武器不是刀類。

《舊唐書•李嗣業傳》:[李嗣業,京兆高陵人也。身長七尺,壯勇絕倫……嗣業乃脫衣徒搏,執長刀立於陣前大呼,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殺十數人,陣容方駐。前軍之士盡執長刀而出,如牆而進。嗣業先登奮命,所向摧靡。]

李嗣業是用陌刀的高手,陌刀是一種雙手刀,適用於軍隊,江湖人很少用。

《宋史•畢再遇傳》:[金果以五千餘騎分兩道來,再遇令敢死二十人守靈壁北門,自領兵衝敵陣。金人見其旗,呼曰“畢將軍來也”。遂遁。再遇手揮雙刀,絕水追擊,殺敵甚眾,甲裳盡赤,逐北三十里。金將有持雙鐵簡躍馬而前,再遇以左刀格其簡,右刀斫其脅,金將墮馬死。]

畢再遇是左右手使用單刀的,叫雙刀。雙刀和單刀在江湖中很常見。雙手刀和雙刀,一字之差,是兩種刀形。

《明史·劉綎傳》:[綎於諸將中最驍勇。平緬寇,平羅雄,平朝鮮倭,平播酋,平倮,大小數百戰,威名震海內。綎死,舉朝大悚,邊事日難為矣。綎所用鑌鐵刀百二十斤,馬上輪轉如飛,天下稱‘劉大刀’。]

第三人拿著一柄摺扇,不停的說:“趙老三,把東西留下,就放你走。”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