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精彩的故事,都會有一個出彩的主角。
順著歷史看去,人們會發現,時間長河裡,會有無數的故事,有無數的時代,在那些時代裡,最為璀璨的那個人,無疑就是那個故事裡的主角。
在千年之前,大寧王朝建立之初,寧啟帝自然而然便是那個故事的主角,他是一代雄主,又是千年裡的一代強者,不管是普通百姓眼裡,還是在修行者眼裡,寧啟帝都是偉大的人物。
有他在,別的強者不管怎麼驚豔都只能淪為配角。
那些強者尚且如此,那位太史令更是如此。
寧國建國之後,大封百官,許多從之前便一直跟著部落浴血廝殺的功臣都得到重賞,有的甚至還被賜下了封地。
但許多無足輕重的官職,寧國皇帝則是面對整個寧國公開選用人才,這一來是為了穩定民心,二來便是想看看,能不能在這世間找到些真正的有才之人。
這項舉措當時被寧國上下來看,不過是雞肋之舉,畢竟這些官職都不是什麼重要的,真正的有才之人,不會太過在意。
況且寧國百廢俱興,此刻的寧國,遠不是那些讀書人想要的。
因此在寧國最開始的那些時間裡,並沒有得到任何足以成為名臣的讀書人。
不過在這一舉動中,寧國第一任太史令出現了。
那個年輕人叫做桓玉,做了一輩子太史令,長達六十年,去世之前,寧國皇帝詢問他,誰可繼任,已經是朝夕之間的桓玉,伸出手指了指自己病榻前的長子桓永,寧國皇帝便命桓永為第二任太史令。
而同樣是在六十年之後,桓永卸任,第三任太史令是他的兒子,是桓玉的孫子,叫做桓言。
三代太史令都是桓家子弟,這也創造了寧國的歷史,畢竟世襲官職的先例雖然有,但卻沒有在太史令這官職上。
見其如此,寧國皇帝直接大手一揮,從此寧國太史令變成世襲制度,太史令只要願意,便可以選擇將官職交給自己的後人。
之後的歲月裡,太史令一直都是桓氏子弟,直到桓霧。
桓霧是那一代桓氏弟子裡最出彩的一個,因此在老太史令離世之後,新的太史令人選便毫無疑問的就是桓霧。
桓霧擔任太史令的時期,正好是寧國曆史上最輝煌的時代,那個時候大寧王朝建立,寧啟帝透過各種措施,將整個大寧的國力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生活在這麼一個盛世裡,身為提筆的史官,本來也該是與有榮焉的一件事。
桓霧及冠之年接過史書,在之後的二十年裡,一直都沒有出什麼問題,他的筆下,囊括了當時大寧的所有大事。
百官提及這位太史令,也會欽佩的豎起拇指,如果沒有意外的話,桓霧會在之後的日子裡,過完他的一生。
但人不如天算,就在他四十歲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大事。
那是一個普通的清晨,百官依慣例上朝,卻沒能在朝會上看到太史令,就在所有人都感到奇怪的
(本章未完,請翻頁)
時候,高坐在玉座上的寧啟帝一抬手,身側的太監拿出聖旨,面無表情的讀了起來。
這一下所有人才知道,原來昨夜太史令在記載完寧啟帝一日的行程之後,沒有立即離開皇城,而是趁著守衛不注意,溜入了某個妃子的寢宮。
古往今來,擅闖禁宮一直都是重罪,動輒便是要殺頭的。
桓霧在朝堂上,不乏有些好友,聽聞此事,也是大驚失色,紛紛進言,認為依著桓霧的品性,是絕對做不出這種事情的。
本來依著桓霧這二十年做太史令的過往來看,自然也能佐證。
可是擅闖禁宮終究不是小事,寧啟帝便讓宗人府重新去查,限期半月。
半月期滿,雖說發現其中有些疑點,但是很多地方都指向桓霧的確是進過那妃子寢宮,於是寧啟帝硃筆一揮,就要賜死桓霧。
可百官之中,還是有人力挺桓霧,並且認為,如果不是百分之百判定他有罪,便不可輕言殺人的事情。
當時寧啟帝若有所思,雖說證據不,但這件事事關皇族的臉面,不可輕易揭過。
最後深思熟慮之下,寧啟帝做出決定,罷黜桓霧,並且收回太史令由桓氏子弟世代繼任的權力,最後更是將桓霧處於宮刑。
經過這件事,整個桓氏對桓霧都深惡痛絕,還沒等到桓霧回到桓家,他已經被逐出族譜,這輩子再也不能以桓氏子弟自居。
本來便是遭遇了人生莫大坎坷的桓霧,更是心如死灰,之後他離開照天城,從此便了無音訊。
而之後的太史令由百官推舉,變成了顧泯身上那手札的主人,班孟。
而自此以後,這太史令一職,也不再世代相傳,桓氏子弟更是再沒有擔任過這個職位,因為這件事不僅事關大寧皇族,而且還對史官們有些不好的影響,所以史冊上也沒有記載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