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遊境的修行者,在修行界裡,其實也不太多。
眾所周知,修行到了後面便越來越困難,雲遊便是其中的分水嶺。
如果如果跨過去了,就會被那些修行大派和前輩高人所認可,以至於在修行界獲得立足之地。如果沒有跨過去,百年之後,塵歸塵土歸土,不會有任何一個人記得!
這正是因為雲遊境和前面其他五境的不同之處造就的。
雲遊境之前,其他的修行境界都是按部就班,只要能夠達到門檻,就能跨過去。但是雲遊境即便是已經達到了境界的門檻,想要跨過去,也沒有那麼容易。
神魂出遊只是破境的開始。如果想要真正的進入雲遊境,那麼還要等到之後的神魂回到身體裡。
神魂在離開身體的時候會遭遇到很多變數,就像之前顧泯遇到的那個鬼修一樣,但這只是外在,真正想要神魂回到體內,那需要修行者自己本身的努力。
歷史上有很多修行者已經來了這一步,但卻沒有跨過這道最終的門檻。原因就是因為,當他們的神魂離體之後,沒有能夠及時回到自己的體內,反倒是迷失在了天地之間。
在這一點上,不管不管是多麼強大的修行者,都無法相幫。
所以,當顧泯的神魂離體的時候,不管是師父常遺真人,還是大師姐阿桑。都並沒有做出什麼舉動。
……
……
離開了農田的顧泯飄蕩在天地之間,感受著縷縷清風。
他此刻無比放鬆,但又有著玄妙的感覺。
彷彿真正與天地融為了一體。
其實修行裡一直有一個爭論的便是修行到底是逆天而為,還是順天而行?
有著這兩種觀點的修行者數量差不多相當,因此這個問題。在修行界裡爭論了很多年,一直沒有答案。
認為修行是逆天而行的修行者所持觀點無非就是一個,如果修行不是逆天而行,那麼為什麼有修行者境界高下之分?在他們看來,如果收錢不是逆天而行,那麼天地對所有修行者都應該一視同仁。所以修行者全部都應該能夠修到最高境界。
而持反對觀點的修行者恰恰就是抓住這個說法,他們認為正是因為天地對於修行者一視同仁,所以說才有了修行高低之分,天地給予人的都是一樣的,至於抓得住多少。那就是自己的本事。
正是有了天地的默許,所以說他們才能修行。
兩邊對此爭論不休,至今也沒有結果。
顧泯之前也聽過這麼個說法,只是沒有上心,只是如今才忽然想起。
在天地之間飄蕩,顧泯此刻除去不能回柢山之外,實際上任何地方都可以去,但一時之間又想不到究竟要去什麼地方。
乾脆不再去想,任由這陣清風將他吹到什麼地方,便是什麼地方。
隨著清風而行,穿過名山大川。經過平原高谷,最後,顧泯落到了一條官道前。
利於官道一側,看著前面悠悠而來的牛車,顧泯沒有在這裡感受到什麼修行者的氣息,但想著某件事情,他還是身形一頓便飄蕩到了牛車的頂上。
駕車的是一個窮酸書生打扮的中年男人,看著有些瘦弱。
老牛已經年邁,走的並不快。
書生一邊駕車一邊拿著手上的書讀了起來。
顧泯坐在車頂上,聽著這些平日裡沒有聽過的聖賢道理,覺得有些意思,也就不著急離去了。
忽然間,車廂裡傳來老人的咳嗽聲。
書生趕緊去合上書,轉頭問道:“先生是走的太快了嗎?這條道確實有些顛簸。”
那道蒼老的聲音有些不悅的說道:“是誰告訴你世上有簡單易行的道路的?”
書生一怔,倒也沒有立刻認錯,反而問道:“先生是認為這世上所有的道路都是難行的嗎?”
“那你說一說有哪一條道路是簡單易行的?”
老人聲音不大,但中正平和,讓人一聽了,就覺得有些安心。
書生沉吟不語,很顯然是在思索。
實際上,這一路行來這樣的場景已經不止發生過一次。自家先生的脾氣一直如此。不管學生提供怎樣的問題,他就算給予解答也不會全盤否認,只是讓學生自己去思考。
所以對錯只在無數的討論之中,並不是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