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泯離開西海,返回郢都。
關於四海的局勢,其實在離開北海的時候,老大人趙白圭早就寫過信來問顧泯的想法。
那個時候,北海危局解決,便是宣告四海之亂其實在那個時候,便肯定會解決,這只是時間問題。
不過誰都沒想到,這四海之亂會解決得那麼快。
趙白圭根本還沒著手佈局四海之外,好在顧泯之前便回信,他對於四海之外之後要如何處理,其實離開北海之後,便有想法。
最開始想的,是將那些本地的蠻夷全數遷往大陸,而後在四海之外,由大陸的百姓填補,如此一來,有個幾十年,差不多就能將那些蠻夷重新融入大陸,再不可分割。
畢竟他們之前也是大陸那邊的百姓,不過是被驅逐的而已。
不過要施行這個方案,勢必會激起大陸上的百姓的反感,畢竟之前他們還有過一場大戰,顧泯是仁君,能夠以仁義為本,但不見得就能不考慮這些百姓的感受。
所以這個想法,顧泯覺得暫時不可以施行。
因此在信裡,他已經說清楚了,對於四海之外,可以用本地土著來治理本地的方法,但需要嚴加看管,而且隨著時間的推進,漸漸地將兩邊的聯絡打通,最後達成之前的效果。
有了這個想法之後,顧泯便回了信,具體的,還得許然和趙白圭兩人拿主意。
本來如今天下的事情,也就這件事最棘手,而大陸這邊,反倒是因為四海之亂,還將整個大陸的凝聚力都提升不少。
倒是不必擔憂什麼了。
如今大應和大祁幾乎都已經接受了,南楚會成為這塊土地上的新王朝。
板上釘釘的事情,無法更改。
內政上的東西,很多都已經有條不紊的施行下去了。
而顧泯這個時候,會著急回到郢都,是因為在之前,他又接到一封信。
是許然寫的。
在信中,這位南楚的宰輔大人說,太傅趙白圭,時日無多,請陛下回來再見一面。
這讓顧泯心裡有些難受。
這些日子,他送別了太多人。
如今老大人也要離去了。
舊時代在離去,最直觀的體現,便是這些老人相繼離去。
……
……
郢都。
秋高氣爽。
街道上的每個人,好似臉上都洋溢著高興和快樂。
崇文樓那邊,火爐其實這些日子已經搬出來了,但是太傅趙白圭卻讓人撤了。
看著日漸衰老的老太傅,所有人都想起了當初死在這火爐前的上任太傅崔先生。
這些日子看著趙白圭在崇文樓裡對南楚上下發號施令,許多人都感慨趙白圭不愧於國之重臣,但如今看到老大人蒼老的樣子,這才想起,原來老太傅和之前的崔老夫子其實是一個時代的人。
他們的年紀相當,相差不遠。
趙白圭也是金闕強者,然而在最危急的時候,他不僅沒有出現在南楚邊境,也沒有出現在四海之畔。
原因也很簡單,是因為老太太傅不僅更適合在郢都坐鎮大局,更是因為他年邁體衰,禁不起折騰了。
從長條木凳上站起來,竟然有些眩暈,老太傅趙白圭揉了揉額頭,然後緩慢的轉身,朝著崇文樓外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