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三,清晨。
端麗城剛下了第二場大雪,而汀山關以北早就躺進潔白的被窩。
龍湫鎮外的一座三進宅院中,段天南面南而坐,向古洪二人、以及一位遠道而來的客人講述自己的修行理解。
“道,天地之所寄;兩儀,生靈之所寄。”
他悠然說道,咬下一口夾著大蔥的餅子。
“把上邊的要旨用通俗的話翻譯,即人的存活是基於二元的結合,或稱為靈與肉,或稱為心與身,或稱為精神與軀體。”
“其中前者死去留下的叫做魂,後者死去留下的叫做屍。”
“此二者互相摻雜,互為基礎,各自具備部分機能,無法單獨存在;而所謂武道,在我的認知裡,就是增長培植這二者的法門。”
這番話雖只是開篇,洪範聽著已覺新奇——他所修的炎流功只以體、氣為陳述重點,對精神幾無記載。
“我修行二十餘年自覺得了些武道綱要,你們暫且聽聽。”
段天南以餅蘸醬,語漸莊嚴。
“一是自我茁壯,二是內外交感,三是化外為內,四是天人合一。”
“待我段段拆解。”
“在力境階段,武者修行以茁壯肉身為先,透過打熬肉身、食藥滋補,化血氣(生機)為真氣,貫通境疏十二正經,渾然境通奇經八脈。
此為兩儀之陽。
同時,肉身的強壯、戰鬥與痛苦的淬鍊也使精神自然增長。
此為兩儀之陰。
但到了渾然巔峰境界,幾乎所有武者都會遇到第一個瓶頸——他們對精神的鍛鍊遠遠落在軀體後頭,必須得補課。
這堂課分作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將精神鍛煉出感官,或稱為‘靈感’。此時武者能感應先天靈氣,對應我上面說的‘內外交感’。”
段天南說著看了眼洪範。
“這也是老弟你當前的境界。”
洪範重重頷首。
對方的敘述從底層邏輯上解釋了一些武道現象。
譬如貫通武者為何感應不到先天靈氣波動,譬如渾然巔峰與天人交感的本質差距究竟在何處。
以洪範本人為例,自命星入位後他就擁有了“靈感”,所以後來不費吹灰之力地進入了天人交感。
“天人交感到先天的過程,就是我所謂補課的第二階段。”
段天南見他聽懂,繼續往下。
“如果把上個階段比喻為讓精神睜開眼,這個階段就是要讓它長出手腳。”
“如此,攝入先天靈氣的過程就轉被動為主動,武者能夠強制先天靈氣與真氣混合,得到真元——即我所總結的‘化外為內’,此之謂登天梯。”
這一段總結讓洪範醍醐灌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