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六十九章 血與骨

正和二十九年的冬天,洪範沒有回家。

時光見他每日忙活,便也撒開蹄子奔跑。

一轉眼,年關就撞在眼前。

龍湫鎮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

這兒的年三十夜沒有煙花,沒有鐵花,亦沒有萬眾之矚目。

唯志同道合者攜手舉杯,飲下一口烈酒,從喉間暖至腸胃。

正和二十九年最後一個夜晚,洪範一如往常在打坐中度過。

轉眼,五日後,天地大雪。

洪範一大早與段天南會面,繼續介紹關於“相轉移”裝甲的理論,以沙粒演示如何用微觀顆粒大範圍的位置變化吸收衝擊力、轉移動能,最後以流體阻尼波動的形式耗散為發熱。

午飯時,他收到錢宏自西京發來的信件。

信中說新一批燧發槍在大沼經過了實戰測試,取得不俗戰果。

信後以表格附帶開明行目前的燧發槍產能,包括各個部件製造所需工時以及成本。

一個月產二十把,一把三兩銀。

前者受限於人手,後者一方面在於武者遠高於凡人的薪水,另一方面在於槍管和槍機的材料。

哪怕在冶金髮達的西京,五煉以上的槍管用鋼成本依然超過生鐵三十倍。

讀完全文,洪範沒有立刻起草回信,而是自抽屜中另取一帖。

這帖子裡筆跡密密麻麻。

前半部寫的是他回憶整理出的鍊鋼知識——貝塞麥轉爐、西門子平爐、托馬斯轉爐、電弧爐,乃至LD純氧鍊鋼等等——其中老舊的部分尚有些手繪草圖,先進的只有基本概念。

後半部是當前多個版本的試驗結果。

對於大華的冶煉工藝,洪範已經很瞭解。

生鐵是由礦石冶煉得到的液態鑄鐵,含碳量和雜質很高,性脆易碎。

熟鐵是將生鐵經過“炒”、“蒸”等工藝脫碳後的鐵,柔軟可鍛,但除碳以外的雜質並未減少,故需要反覆加熱鍛打,除雜滲碳方能成鋼。

洪範在金海見識過崔家“鍛打滲碳”迴圈往復的基礎灌鋼法,後來投奔百勝軍的王庭工匠又向他展示了更為先進的手段。

置熟鐵於爐中,懸生鐵板於爐口,升爐溫至一千二百度以上,直至生鐵板熔化時翻動熟鐵,使鐵水均勻淋灑,同時完成滲碳與氧化二道工序,大幅節省鍛打次數。

但這本質上還是灌鋼法。

這種方法出產的鋼鐵品質不夠均勻,且週期長、產量低,要浪費大量的人力與燃料。

洪範曾對此頗為費解。

明明器作監已經發現了鐵的性質基於碳的含量——含碳量極高是生鐵,極低是熟鐵,鋼正處在兩者之間。

但這並未催發鍊鋼術質變發展。

因為武者階層壟斷著知識與資源,而他們看不上鋼鐵——渾然境隨手能劈斷精鋼,先天境甚至嫌棄玄鐵軟弱,至於一、二品神兵已脫離量產範疇,需要更珍稀罕見的材料。

洪範只能自己來。

一整個冬天,他除去與段天南交流武道理論並改進殺法,其餘時間都在與鋼鐵打交道。

同日,申時一刻(下午三點十五)。

逢慶敲門進來,自斗篷上抖下霧一般的雪絨。

“公子,都準備好了。”

他口中噴出白氣,躬身以示尊敬。

洪範停下筆,掩上門,不說話,隨逢慶步入鎮子。

雪還在下。

荒蕪碎散的白色擠開乾坤,往上撐到山間,往下壓在梁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