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灶臺上的水燒開,昆布也泡發好了,熊本赤木將它挑起,放入鍋中。
和中國用長時間慢火燉制肉類或骨棒,逼出其中的鮮味不同。東瀛用作‘出汁’的兩種主要食材——昆布和鰹節,並不需要長時間的燉煮。
熊本赤木在鍋的一邊放入長長的昆布,經過鍋底再從鍋的另一邊取出。
昆布在熱水中停留的時間十分講究,一般在兩分鐘左右。否則的話,時間一長,昆布便會甘美盡去,苦澀紛來。
而鰹節也是東瀛的一種特產,是將切割下來的鰹魚片煮熟,加以燻烤烘乾,久置使其發黴而成的。
熊本參三用特製的刀具,將鰹節刨成刨花,等到熊本赤木將昆布從鍋中撈出後,立刻將刨花放了進去,迅速攪拌。
昆布中富含穀氨酸,鰹魚中富含肌苷酸,穀氨酸鹽可以給食物帶來鮮美的感覺,肌苷酸本身的鮮味很弱,但是能極大地增強穀氨酸鈉的鮮味。
只等了幾十秒,就要馬上撈出,接著將湯汁過濾,味噌湯的湯底就製作好了。
而這邊的劉芒,他的湯底也在緊張製作中……
“小五,將鮮蝦的頭去掉,我有用。”
“不是,蝦尾暫時不要,我只要蝦頭。”看到五眼準備將取下的蝦頭扔掉後,劉芒說道。
“啊?只要蝦頭?”五眼詫異道。
“嗯。”劉芒點點頭:“蝦頭先給我,蝦尾你剝出蝦仁,然後剁成肉泥。”
“明白。”五眼將取下的蝦頭裝入盤中,遞到劉芒面前。
“蝦頭裡面有蝦黃素,在整條蝦子中是鮮味最濃的一個部位。”劉芒一邊將蝦頭倒入放了雞油的鍋中,一邊解釋道。
取下的蝦頭在鍋中發出‘吱吱’的響聲,在熱油的作用下,蝦頭裡面的鮮味全都給逼了出來。
“嗯,不錯!”劉芒湊到鍋子上方聞了聞:“蝦頭中的味道非常濃厚,等會再加上蝦肉的清甜,做出來的底湯一定非常好喝。”
劉芒這種蝦湯的做法,改良自傳統中國美食中的一道蝦籽面。
蕪湖人最愛吃蝦籽面,它採用長江中青蝦的籽,配以多種佐料,製成膏湯,再加手工揉制的小刀面,煮制而成。
而現在劉芒只取了它製作底湯的一些技巧,用來吊制今天這碗‘天青色等煙雨’的湯頭。
等到蝦頭在鍋中煎得焦黃,裡面的鮮味素全部逼出後,劉芒加入熱水,用小火燉煮起來。
除了上好的海蝦,為了製作這道菜品,劉芒還準備新鮮的紫菜。
一般廚房用的紫菜,為了儲存方便,都是成餅狀的乾貨。在曬制的過程中,紫菜的天然鮮味肯定要喪失不少,只適合用來做蛋花湯之類,但是選用新鮮的,就完全沒有這個顧慮了。
劉芒將新鮮的紫菜細細淘乾淨泥沙,然後放入榨汁機中,榨出紫菜的汁液。
“老大,你這方法很特別啊!”正在‘噌噌’剁著蝦仁的五眼有些奇怪,自己老大一向是很抗拒使用自動化機械的,今天還是第一次看到他使用榨汁機。
“你是說我第一次用榨汁機對吧?我像那麼古板的人嗎?不用我難道用手擰?”劉芒知道五眼心裡在想什麼,白了他一眼,說道。